0048 青出於藍勝於藍(第1/2頁)
章節報錯
於是新書蕭文明就瞄準了《水滸傳》,準備再寫一本名著小說。
這事,蕭文明已經駕輕就熟了,花了三天時間,就把書寫好了。
寫完之後,他又照例請溫伯明畫了晁蓋、宋江、盧俊義、魯達、武松、吳用、林沖等人的繡像夾在書本里,既作為吸引讀者的手段,也可作為防止其他書商盜版翻印的防偽標誌。
尤其是蕭文明在一百零三個大男人之外,特地讓溫伯明畫了“母大蟲”孫二孃、“一丈青”扈三娘這兩個戲分在並不出眾的女人,專門作為隱藏版繡像,打亂了隨機夾在書本之中。
這樣,就更加能夠吸引人買書了——人嘛,看慣了龍精虎猛的大老爺們,忽然來倆女人,誰不喜歡?
套路,那可是一層接著一層,一圈套著一圈啊!
因蕭文明原先那本《三國演義》的成功刊印,他的書已在江南一帶已是名聞遐邇,因此新發了一部《水滸傳》,也順理成章地十分暢銷。
在繼續交給鄭老闆進行銷售之後,只在半個月時間之內,就陸陸續續匯進來了四千兩銀子。
透過刊印《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本書,臨海縣的鄭老闆也成了書商界的大佬,仗著蕭文明的幾本好書,他已經把銷售網路擴充套件到了整個江南,甚至慢慢往江北發展。
或許有一天,在洛陽城裡的兩位親王,也能看見蕭文明的書了。
不過這時溫伯明卻給蕭文明敲響了警鐘。
他說:“蕭兄,這部《水滸傳》固然精彩,可比起之前那部《三國演義》卻似乎要差了一些。讀來總覺得讓人意猶未盡啊……”
溫伯明果然是一位大才子,一語就道破了其中的玄機。
原來考慮到古代印書的篇幅問題,無論是之前那一部《三國演義》,還是現在這一部《水滸傳》,蕭文明都進行了大量的刪減。
只不過《三國演義》原本就執著於宏大敘事,更加大氣一些,因此刪除掉一些細節也是無傷大雅,只要把最緊要的幾個人物立起來就行了。
然而《水滸傳》市井氣息濃厚,縮略了一些細節之後,不但人物變得有些彆扭,就連事情也往往變得沒頭沒尾的,書的品質自然也就遜色了不少。
所以說,完全將經濟命脈寄託在發行小說這種事情上,目前來看可持續性並不很強,必須要想一兩個賺錢的新門路——並且是那種可以不斷發展、不斷升級的長期飯票——這樣才能保證臨海屯做強做大、長盛不衰!
但是有什麼新門路呢?
蕭文明還不知道。
蕭文明穿越過來快三個月時間了,但這三個月裡,他主要的精力全都集中在養兵、練兵的事情上,此外就是將臨海屯名下的三百頃土地略微整合了一下。
但是除此之外,他在生意場上並沒有什麼瞭解和建樹,想要尋找新的賺錢的門路,對他來說暫時還力有不及。
不過這件事情倒也不必那麼著急,寫書賺錢的套路還是能夠維持一段時間的,等在這些日子裡慢慢理清楚頭緒,再做下一步的操作也是可以的。
眼下手頭有了實打實的四千兩銀子,蕭文明就可以用來購買和改良兵器裝備,從而進一步提高手下三百子弟兵的戰鬥力了。
經過金陵城下的一戰,蕭文明發現,自己所配備的那些刀劍,同精銳的倭刀相比,那就比燒火棍強不到哪裡去,成批成批地被倭刀砍斷,成了沒用的鐵片子。
說起來蕭文明裝備的這些刀劍,那也是他花了大價錢,讓附近的鐵匠精心打造過,沒想到質量竟然差成這副樣子,實在是出乎他的意料。
於是蕭文明便和老夏頭兩人,拿著那半口從戰場上帶下來的倭刀,便去找打刀的老鐵匠。
老鐵匠姓馬,他打出來的刀的質量雖然比不過倭刀,但他卻是個懂行的。
他接過蕭文明遞上去的半口倭刀,眯縫著眼盯著倭刀的斷口端詳了好半天,這才說道:“這刀確實是好,但也沒什麼奇怪的,不就是把熟鐵反覆翻折鍛打,然後再打磨出來的嗎?做起來很簡單,就是費些功夫罷了。”
老馬說這話的時候,蕭文明是將信將疑的。
倭刀那是在世界上出了名的好刀,一直到後世都是有人推崇的,怎麼在老馬嘴裡,就成了只要費功夫就能打造出來的尋常刀劍了呢?
因此蕭文明說道:“行了,你廢話少說,你說能夠打,那你就打一口給我出來給我看看。不要怕費錢,也不要怕費時間,錢我給足你就可以了。你只要能夠打出像好刀來,你打出多少,我就買多少!”
說完這話,蕭文明撂下十兩銀色,又約定好了期限,便離開了鐵匠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