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訪海盜的行蹤,是兩位親王派湯光耀回來的最大的目的。

原本湯光耀這次去金陵,就料想著會步步高昇,不再會窩在臨海縣裡當個七品的縣令。可是出了海盜在臨海登陸這麼大的事,不問他這個縣令疏忽政務之罪,就已經是不錯了。

因此對於查明海盜、倭寇在臨海縣的去向這件事情,湯光耀是再看重不過的。

故而,他在回到臨海縣之後、趕來臨海屯之前,便已部署下了相應的措施,要全縣的衙役從明天開始別的什麼事情都別幹了,全都傾巢出動,去各處尋找倭寇和海盜的線索。

特別是要把王霸從臨海縣裡揪出來。

“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把他給我刨出來!”這是湯光耀的原話。

但是根據對自己手下衙役的瞭解,湯光耀也知道這些三班衙役,都是隻懂喝酒吃飯,不懂辦事的酒囊飯袋——別說是尋訪到倭寇的下落了,只要做到不吃裡扒外,就已經是對得起自己了。

指望著他們能夠查到什麼線索?那一定是湯家祖墳冒了青煙了……

因此,湯光耀正為這件事情犯著愁呢,一聽蕭文明挑起了這個話題,眉頭禁不住皺了起來:“這件事情還需慢慢查訪……”

蕭文明也知道,臨海縣裡這幫衙役就是群窩囊廢,他又見湯光耀是誠心想把這件事情辦好,便決定幫他一幫——畢竟在圍剿倭寇這件事情上,自己的利益和湯光耀是相同的。

於是蕭文明便試探著問道:“不知湯大人有幾成把握,能夠查訪到倭寇呢?”

湯光耀的眉頭皺得更緊了:“這回得到的線索不多,就說有船在本縣接應倭寇,是艘怎樣的船?有幾條船?是大船還是小船?我一概不知。而臨海縣的海岸線又有數十里之長,就這麼盲人摸象地去找,恐怕難以找到啊……況且就算是找到了,以倭寇之兇殘,恐怕也不是我縣衙裡那幾個衙役能夠對付得了的……”

湯光耀這幾句話說得頭頭是道,可見他也全然並非一個庸碌之輩。

康親王想要籠絡他,也確實沒有看錯人。

於是蕭文明又接話道:“湯縣令,剿滅倭寇,既是湯大人你的事情,也是我許可權之內的事情。有用得著我臨海屯的時候,湯大人儘管開口,不必客氣,我自會鼎力相助的。”

果然人是要長大的!

湯光耀在心中莫名感慨:你看就蕭文明,就從一個活了十幾二十年的傻小子,陡然開了竅,成了個咄咄逼人的小混蛋。現在經歷過金陵城下一場死鬥,也總算成熟些了……

雖說同自己關係一般,政見又多有不合,但他好歹也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是正兒八經的朝廷命官,且所部戰鬥力又極強,說是臨海縣的定海神針也不為過了。至少有他在,那臨海縣便是百邪退避,不敢有賊人出頭過來送死了!

當然,縣令湯光耀這樣想是合情合理的,只不過這時的他似乎還是太自信了一些……

想到這一點,不過此時此刻的湯光耀是欣慰的,含笑點頭道:“這事兒我算是記下了,若真是發現了倭寇,本縣第一時間會來通知蕭千戶的,保境安民,乃是你我的責任!”

“啊!對了!我有言在先哦!”蕭文明又補充了一句,“圍剿倭寇,我是責無旁貸的。但是否出兵、如何用兵、何時收兵,決定權都在我手裡。我手下這些子弟兵,可不是讓人去送死當炮灰的喲!”

果然蕭文明還是那個蕭文明。

湯光耀冷笑一聲:“哼,這事我知道。話說回來,你手下的這些將士,除了你以外,還有誰能命令得動?我就是想叫他們去送死,他們也不會聽我的啊!”

就這樣又說了幾句,原本蕭文明還想留湯光耀一同吃飯。

可一來湯光耀身邊還帶著個討人厭的徐世約,二來他被查訪倭寇的要務急得焦頭爛額,也實在是吃不下飯,便告辭一聲走了。

走了湯光耀,蕭文明這頓飯也吃得踏實些。

然而蕭文明這頓飯吃的並不踏實。

湯光耀口中的“倭寇”二字,就好像嵌在牙齒縫裡的青菜一樣,在蕭文明腦子裡深深駐紮了下去——看來自己從倭寇必有一戰,並且這一戰,毫無疑問會變得異常兇險。

沒想到自己穿越過來,第一個大考驗竟然是倭寇問題,難不成自己一不小心就抽到了地獄難度的版本嗎?

雖然如此,可是有道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既然抽到了這個劇本,那蕭文明也只能硬著頭皮演下去了!

而自己要想演好一個主角,不至於成為早死的配角的話,那所要做的,就變得簡單而又重要了——升級戰鬥力,升級到能夠一對一面對倭寇,能夠輕而易舉地消滅他們的地步程度!

換言之就要,蕭文明要把臨海屯子弟兵的戰鬥力,提升到明末戚家軍那樣才可以。

而戚家軍毫無疑問乃是明朝中後期的一支勁旅,無論是從兵員選拔、還是糧餉補給、還是兵器裝備,那都是戚繼光下了血本的,又經過無數訓練和實戰才練成了一支對倭寇所向披靡的精兵。

而蕭文明所要做的,就是效法戚繼光的練兵之法,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提高臨海屯子弟兵的戰鬥力,讓他們成為一直絕對效忠於自己的“蕭家軍”!

而要練兵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