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0 我就是臨海屯蕭文明(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過跪拜那也是有規矩的:應當三叩九拜的,你不能來個二叩六拜,否則就是大不敬之罪,比不跪還差。在不明白到底是怎樣一個規矩之前,蕭文明肯定是不想屈膝的。
這還只是第一層原因。
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蕭文明壓根就不想磕這個頭,雖然已經穿越到了,這個類似於古代的大齊朝,但他心裡的傲氣還是有的:老子是生在紅旗下的四有新青年,憑什麼跪你?
你誰啊?
呂道權見蕭文明絲毫沒有下跪的意思,已然是心中火起,站在他身後的遊擊將軍任當思,則是滿眼擔憂地看著蕭文明,唯恐他得罪了權貴。
誰知這時卻是毅親王出來打了個圓場:“何必如此?何必如此?聖人不是也有禮法,說是‘甲冑之士不拜’。這位蕭千戶廝殺了一整夜,既殺退了倭寇,又保全了百姓,像這樣的有功之士,我們還要執著禮節,那就有些太不近人情了!”
光這一句話,就讓蕭文明對毅親王產生了莫大的好感。
看來他老人家也是個不拘禮節的高人,氣量不知道比那自以為是的呂節度大到哪裡去了。
而毅親王接下來的幾句話更是說到了蕭文明的心裡。
“這位蕭千戶,雖只是候補的小軍官,可帶出來的兵,卻不遜於我大齊朝任何一支隊伍,難得難得……蕭千戶,如今我朝正是用人之時,正缺你這樣的年輕人才,你今後要好自為之,萬事都要謹慎小心喲!”
後面這幾句話就有些苦口婆心的意思了。
蕭文明是聽得懂好賴話的,立即就拱手道:“多承王爺指教了。不過王爺要是論功,我也不能獨佔功勞,其餘屯田所的弟兄,也幫了大忙,同樣也該記功。”
蕭文明這話說的十分謙遜,但在潛意識裡也帶上了他內心真實的想法,那就是在這裡廝殺了一整夜的各路屯田所,才是這一仗的主力,可別仗著自己是親王,就把功勞全都攬在自己的名下!
毅親王城府深厚,聽了這話似乎臉上神情一動,卻並沒有說什麼。
一邊的康親王卻似乎沒有聽出其中三味,過來讚賞道:“好,你有這話很好。居功而不自傲,日後可成朝廷棟樑!”
蕭文明見這人年紀雖然不大,但身上穿的服色卻同毅親王相似,又見他可以隨意打斷毅親王和自己的談話,可見此人的地位同樣十分崇高,想必就是傳說中的另一位親王。
蕭文明之前就曾聽說過,聽說金陵城裡來了兩位親王,也沒說有什麼具體的差事,卻弄得官場之中,人人心驚膽戰。
今日可好,這兩位親王同時出現在了這裡同自己說話,自己也算是有些面子了。
蕭文明正想著如何搭話,一旁的節度使呂道權又不合適宜地插了句嘴:“這位是康親王爺,你怎麼不拜?”
不是廢話嗎?
那麼大年紀的老親王都說“甲冑之士不拜”,免了自己的禮了。而康親王同他品級相同、年紀卻要輕很多,輩分上也要低不少,他又憑什麼要自己行跪拜之禮呢?
這反而是一種不尊重老親王的無禮行為!
蕭文明心裡是這樣想的,但他卻沒有這樣說。
兩位親王固然位高權重,金陵節度使卻是縣官不如現管,蕭文明沒有來為這一字半句的小事,就同他交惡。
年輕的康親王倒也沒有執著於虛禮,再加上他對呂道權本身的印象也不是特別好,不耐煩地擺擺手:“就你話多!這是在戰場上,你糾結這般虛禮作甚?吃飽了撐的!”
康親王這幾句訓斥,絲毫不給呂道權面子,說得他只能悻悻往後退了幾步,終於不再言聲,假裝去整頓軍隊,便退下去了。
斥退了呂道權,康親王又扭頭說道:“你便是蕭文明吧?很好,人年輕,又有本事,又有見識。你剛才同老親王的話我聽見了,說的很好。這些屯田所的軍士,那都是朝廷的棟樑,啊!聽說朝廷有意裁撤江南的屯田所,我要我看這裡都是響噹噹的漢子,無論裁撤了哪一家,都是朝廷的損失。不如由我出面,向聖上稟報幾句,再同兵部溝通一聲,今番就不要裁撤了,全部予以保留並轉為正式軍官便好。”
說起來這就是一種干預地方政務的行為,不過好歹這康親王也算是吃一塹長一智,並沒有自作主張,而是提出要向皇帝和兵部溝通,請他們拿大主意。
因此他在打保票保留屯田所的同時,之前還特意把皇帝和兵部的面子給留住了,論起來倒也不能他算他違背朝廷律法。
另外,他這條提議也合著康親王的心意,因此這位老親往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抬頭望著天,就當沒聽見他這句話,全然不像康親王準備挺拔湯光耀時候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