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1 康親王黨?(第1/2頁)
章節報錯
聽了這話,其他屯田所的候補軍官們禁不住長出了一口氣。
因為他們聽說這次繼位考核並不同於往常,並不只是單純的走個過程而已,而是要實打實地裁撤掉幾個不像樣的屯田所。
因此他們這幾天心都吊在半空中,唯恐自己成了那個倒黴蛋,一個不小心,就讓父兄延續了上百年的屯田所的基業,就要在自己的手裡畫上句號……
然而如今有了康親王這句話,那想必這場考核便也就有驚無險的透過了。
這是他們卻搞錯了一點,透過考核並不是因為這位年輕的康熙王的恩准,而是因為他們實打實的在對抗倭寇的,戰鬥中出了力、流了血,這才換來了祖宗的基業得意延續,而那位年輕的親王,不過是承認了這一點而已。
至於蕭文明,對這句話卻是覺得全無所謂。
因為本來,他所率領的隊伍,就在所有的屯田所中鶴立雞群,朝廷裁撤誰,也裁撤不到他的頭上,也就不會計較保留不保留的事情了。
然而今日他也不能算是全無收穫,至少是在兩位親王面前露了臉,又在各位屯田所的候補軍官身上攢足了面子,並且在這個過程當中,他連一個自家弟兄都沒有受到損失,這生意可以說是一本萬利了。
這時蕭文明就有些得意忘形了,得了便宜還想賣乖的他,忽然想起了自己還有一個朋友,在這場大戰之中,也是助力良多,正好可以在兩位親王的面前捧一捧這位懷才不遇的大名士。
於是蕭文明主動挑起了話題:“康親王,我這位朋友——溫伯明溫先生——是有真才實學的,乃是真正的文武全才,今日這番苦鬥要是沒有他從旁參贊,恐怕我想贏下來或是打成平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
康親王雖然年輕氣盛,但絕不是什麼笨人,蕭文明的話只說了一半,他便猜出了他的用意——無非是想借自己親王的名頭,來提拔一下這個溫伯明。
其實溫伯明此人,康親王也是認識的——江南才子嘛——到了江南,自然是聽說過他的風采的。
於是康親王笑著點點頭:“嗯!半松先生溫伯明,本王知道。詩詞、文賦、書畫無所不通,沒想到還懂兵法,難得難得真是難得。正巧,聽說溫先生還沒有功名在身,不如到我帳下成為幕僚,不知溫先生意下如何?”
蕭文明聽著一愣,立即就後悔自己剛才的話了。
溫伯明這樣的人才自己還想留在身邊呢,你康親王怎麼就捷足先登了?自己向他介紹,不過就是為了替溫伯明揚名而已,要是被你網羅到王府裡,那我這邊豈不是少了個人才?
“唉呀!這事真的是辦得弄巧成拙了!”
然而康親王想要籠絡心高氣傲的溫伯明,似乎也並不那麼容易。
只聽這位大名士含笑著搖搖頭:“這個……我看就不必了吧。王爺,學生乃是閒雲野鶴之人,鬆散慣了的。這位蕭兄的先祖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叫做一入‘侯門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更何況是王府了,罷了、罷了!”
溫伯明這樣幾句推辭,倒也不出康親王的意料。
因為在大齊朝廷之中,當官也是講究出身的,最叫的響的出身,便是正經在科舉場上考取功名。雖然先從王府幕僚做起,再由王爺推舉做官也是一條門路,但畢竟比不上真刀真槍、一筆一畫地從科場上搏殺出來的。
因此像溫伯明這樣有真才實學的年輕人,當然還想著在客場上搏殺一番,自然也就不願輕易委身於王府了。
於是康親王笑道:“溫先生是會錯我的意思了。本王的意思,是想請溫先生隨本王一道進京,留在本王的府裡複習迎考。本王同禮部走得近,溫先生趁此機會,可以同幾位前任的考官多說說、多聊聊,科場取勝便多了一份勝算,也不致使明珠蒙塵。溫先生也可名正言順地為國效力,豈不兩全其美?”
話說到這裡,溫伯明尚未表態,蕭文明也未發表意見,可一旁的毅親王臉色卻愈發難看起來了。
康親王這話是什麼意思?難道是想讓幕府裡的師爺、相公全都參加科舉,成為朝廷正經的官員?這樣那豈不會在官場之中,形成一個龐大的康王黨,那對如今已是風雨飄搖的朝廷而言,豈不是雪上加霜、亂上加亂嗎?
這件事情非同小可,毅親王作為長輩的老親的老親王,這樣的事情見的多了,對於年輕的康親王,不管他是出於有心還是出於無意,他總是要多加規勸幾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