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追星軟體雖然數量眾多,但頭部效應已經形成。且多數追星軟體無非是淨化打榜、行程追蹤、集資應援等功能,粉絲最常用的還是幾款固定的老牌軟體。

另一方面粉絲本身對追星平臺沒有任何忠實度可言,不過是誰家給的福利多就用誰家。

不少軟體在獲得融資後透過“燒錢賺人氣”獲得短暫繁榮,很快粉絲便因無羊毛可薅而選擇下一個目標。

而大廠則更傾向於在成熟的平臺上推出增值追星服務,如愛奇藝泡泡、騰訊影片doki。不過這類產品也無非是錦上添花,粉絲對其依賴性並不高,甚至僅是選秀期間的“限定服務”而已。

在資本與大廠的夾縫中,逐浪追星軟體的隊伍中也有不少“個體戶”。當年的違規軟體星援核心團隊便僅有4人,公司法人也是主犯的蔡某不過23歲,透過黑產輪博軟體狂賺800萬。雖說最終免不了身陷囹圄下場,但網路灰產嘛,想要悶聲發財的人也不少。

從融資情況及軟體更新、停止運營的狀態不難發現,追星軟體市場的“新人”是越來越難混。

與此同時,追星軟體越來越同質化,且目前多數難以將人氣變現,更別提全面商業化。

早期追星軟體以明星行程追蹤為主;隨後便是飯圈集資稱王時代;在打投熱之後追星軟體轉向一鍵淨化輪博;隨著輪博app被封禁、有關部門點名集資亂象,轉型綜合社群成為追星軟體的新趨勢。

超級星飯糰之所以能夠坐穩頭部位置,與其轉型成功不無關係。

從單一的功能***平臺到明星綜合資訊社群,透過構建獨家內容體系形成自己的護城河,同時提高品牌在粉絲群體間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也會反向影響明星團隊的資源投放等,最終形成“強者越強”的局面。

以集資見長的o!what在轉型之路上則走得頗為艱難。

雖然外界提及o!what就會自動與飯圈集資掛鉤,但o!what其實從2017年起就想摘下這一標籤,但努力三年卻始終未能如願。

因為集資的不可控性太大,之前幾次被點名的大額集資活動或多或少和他們有關,所以這家人一直想要轉型成綜合社群。比如推出自己的電子刊、和明星公司合作推出周邊、組織粉絲公益活動、還有配合品牌做營銷等等。但是推進度沒有想象中那麼快。

雖說與某位明星合作推出電子刊後,會有粉絲為了沖銷量蜂擁而至。但熱鬧之後雁過無痕,大部分粉絲還是把o!what當做單純的集資平臺來使用。

說到最後,最大的追星軟體其實是微播,這個是任何一個明星都想爭取的平臺。

但它也是最亂的一個,因為人實在太多了。

這些都是林雙已經知道的,但在這個明星產業背後,其實是國家與資本的較量。

明星是人也不是人,是立場不明的工具人,產生的動力很可能也是破壞力,這也都是有實證的。

在網際網路時代,明星影響力甚至大於政客,甚至政客都得用造星的辦法給自己拉選票。

所以林雙這種突然從地下一跳上天的,他要是在這方面動作太多,誰知道會引出什麼人下場關照。

分析得也是頭頭是道。

幾千個高素質的孤女,在一個外人不知道的軟體裡討論自己,這真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

“先看一陣子,這些人想說就讓他們說。”

“但我們已經準備好了一個,可以完美地避開一切麻煩。”

“真的?”雖然這麼問,可林雙也不算太驚訝。

這種東西,大概應該在林昭準備讓唐沅當明星前就準備好了。

“發給你看下嘍....”

…...

紫筆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