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沅眨眨眼。

“這是有還是沒有啊?”

唐沅還是眨眨眼。

林雙不問了,林昭養軍近二十年,培養的人數其實可以更多,無非是受制於內地“孤女”的數量。

二十年內,孤女的資料估計沒人去統計。

就算是兩千人,十幾年時間,也足夠收集茫茫多的資料了,特別又有林昭這麼一個天才少女當導師。

直接搜尋追星兩字。

嗬,內容可不少。

甚至有一篇《林雙應不應該建立自己的粉絲平臺》的文章,仍然看不出是誰寫的。

“還有專門討論我的?”林雙嘀咕。

唐沅笑道:“社會熱點也是有討論的,你逃不過。但在這裡頭,你是比較受歡迎的。”

“怎麼看出來的?這裡哪有?”

“你這個,簡版了。”

林雙無奈笑。

看了下那個文章,沒有顯示最後編輯的時間,顯然也是因為簡版。

——

很多人都瞄上了林雙的一億粉絲,認為以他的資本,早晚會弄一個來自己玩。

這世界上不缺聰明人,大家無非是想,林雙是會收購呢,還是自己開發一個。

收購相對來說麻煩一點,市面上的軟體平臺有的是。

現在追星早過了過去深夜輪博、時刻緊盯愛豆動態的“刀耕火種”時代,哪個追星女孩的手機裡沒有十來款追星軟體呢?

隨著偶像製造的過程越來越自動化,追星過程也越來越自動化,粉絲專用的網際網路工具遍地開花。

雖有“輪博”軟體星援app被封的前車之鑑,也沒能阻止各路追星軟體逐夢粉絲圈。

新app急於上位,已運營了多年的老牌追星軟體也不想掉隊,艱難地向“追星綜合資訊平臺”方向發展。

按說應該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可眼下追星app的更迭速度卻有些向偶像們看齊的意味。

除了幾款入局較早、已經形成一定品牌影響力的app,大量追星軟體在網際網路浪潮中經歷著速生速死的輪換。

這其實也是跟國內的大環境相關,動不動就內卷化。偶像這麼多,粉絲不夠用了。女團男團一年能出幾十個,一個團裡一堆人,連臉都分不清。

但究其本質,粉絲經濟實際是條產業鏈,從粉絲口袋裡掏錢多少也是個低成本的生意。

追星工具功能很強,像已經下架的,刷量app星援。使用者可以充值實現對愛豆微博內容的定向轉發。

星援app被查封后,類似的黑產軟體超應援、愛應援、星小班等相繼下架。但追星家族,可遠不止刷量app這一類。

目前市面上大約20種還在運營的追星軟體,大致可以分為幾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