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科舉結果(第1/2頁)
章節報錯
經過上一場的爭先恐後,這一次大家反而拘謹多了,想著考慮詳細些,以求一鳴驚人,就連莫少嶺的神色都染上了幾分凝重,正蹙著眉冥思苦想。
不過到底還是莫少嶺先出列作答了。
“為君之道,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如飲鳩止渴,割股啖腹。先存百姓就需傾聽民意,明白百姓所需所求。再任用賢人為官,滿足百姓需求。
為君之道,須以正其身。所謂修身治國平天下。一國之君,需自修其身,不可縱慾無度,不可享樂廢朝,須時刻將百姓,將國家放在心上。”
莫少嶺言罷,剛欲回列,趙承晞卻開口了:“照你所言,為官者須心懷百姓,為君者應先存百姓。那為官和為君,二者之道有何差別?”
莫少嶺只覺這聲音熟悉,一時間也辨別不出來,更不敢抬頭,依舊低首答道:“草民認為,心存百姓,是為官者和為君者的首要之道。差別在於為君者責任更重。為官者就如同大樹的枝幹,若腐壞可以鋸之,除之,而為君者,便猶如樹木的根本,若樹根腐壞,則樹木盡毀。”
趙承晞頷首不答,示意小連子喚下一個。
沒想到這次範延卿卻很快出列了。
“草民認為為君之道,重在知人善用四字。所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情況予以不同的解決辦法。治國安邦亦是如此。若將學富五車但手無縛雞之力者派於戰場,將才疏學淺但孔武有力者委以文官之職,便是貽笑大方了。
為君者,不必才高八斗,也無需武藝高強,只需清楚各為官者的賢能之處,揚其長,避其短,以此為標準將各個能人賢士派任到合適之處,是謂為君之道。
草民認為,若為君者知人善用,為官者盡忠職守,便可造就一方盛世。”
趙承晞聞言撫掌:“說得在理。”
範延卿出身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再加上他天資聰慧,自然會對朝堂之事略有見解,從這點上,便贏了其他考子一大截。不過平心而論,莫少嶺出自市井,只怕見慣了欺壓百姓的貪官汙吏,他堅持百姓為先,想必也是他的肺腑之言。如此看來,莫少嶺會是個很好的父母官,而範延卿的前途卻在朝堂。
趙承晞心下對狀元榜眼的人選已有定論,只是這個探花嘛……
“俺……草民丘不倦作答。草民認為,為君之道,應舉目千里,側耳順風。陛下身居廟堂之高,一己之身卻繫著數以萬計的黎民百姓,統治著疆土遼闊的東陵,便當高瞻遠矚,運籌帷幄之中,卻能決勝千里之外,看得見東陵子民的苦楚與喜悅,看得見東陵國的昌盛與艱難,聽得見百姓的期盼與不滿,聽得見東陵國的哀嘆與歡呼。但陛下雖為天之驕子,也不過一雙目一對耳,但滿朝文武卻有數以百計的目耳,可以將東陵國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稟於陛下。但陛下也須辨認真偽,辨認朝臣忠心與否,其中細細末末,皆在陛下的眼前與耳側。”
趙承晞頗為眼前一亮,這個丘不倦人看上去敦厚老實,沒想到出口卻別具一格,倒讓人刮目相看。
看來,探花有人選了……
待全部人作答完畢,趙承晞看了眾考官的評分,範延卿的分數遙遙領先,這在意料之中,不過,莫少嶺的分數卻不是很理想,只有孟相給了高分。想想也無可厚非,莫少嶺這種性格的確不討喜,看樣子大部分人都不想遇到這般一個嘴上時時刻刻都掛著心懷百姓這些話的同僚吧。
不過,趙承晞卻有自己的安排。
眾考子俯首,在小連子的高聲宣讀中,或懊悔,或不甘,或欣喜,或絕望,或期待,這預示著他們多年的努力有了一個結果。趙承晞共選出了十五名進士,這些進士會派往各地,從七品以下的職位做起。而令人矚目的一甲名額也最終塵埃落定:花落狀元範延卿、榜眼莫少嶺與探花丘不倦。
範延卿長舒了口氣,總算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從鄉試被範知理逼著參加,到後來,他最終醒悟,如果他不踏進朝堂,待父親百年之後,範府榮耀不再,只怕範府也會被湮沒在前進不滯的興衰更迭中。狀元?這就結束了嗎?不,這只是個開始。範延卿目光凜然,他清楚地知道,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