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趙承晞和小連子,常一回了宮,秦秩卻被秦嚴攔住了。

“秦秩,江中城的事是不是另有隱情?”

“你也知道?的確,據訊息回報,興林山匪徒原來都是受官兵迫害已久的老百姓,實在不堪忍受官兵的壓迫才逃上興林山的。”

“侯爺知曉嗎?”

“侯爺當然知道。”

“原來如此。”秦嚴面色凝重。今日聽陛下言語,應該是知曉此事,他明明知道興林山的百姓是無辜的,還讓侯爺帶兵去剿滅,若侯爺心軟放過老百姓,那陛下便可治侯爺一個抗旨不尊的罪名。若侯爺剿滅了興林山匪徒,陛下再把此事說出來,又可以治侯爺失察之罪。

侯爺,陛下顯然就是針對您,您為何還要自投羅網?

秦秩見秦嚴神色不對勁,剛想問兩句,結果秦嚴一聲不吭地走開了,秦秩翻了個白眼,嘀咕了一句:“莫名其妙。”

科考最後一場殿試開始了。透過會試的五十名貢生黎明便入宮了,個個摩拳擦掌,鬥志激昂,就等趙承晞的最後考題。

“外公,這批貢生可有得外公青睞的?”在殿試開始前,趙承晞傳召了孟齡屏。

“回陛下,依微臣愚見,此次答卷中,較為出色的是範延卿以及莫少嶺。範延卿雖是範大人之子,但老臣絕無半點徇私。範延卿才思敏捷,不僅飽讀詩書,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夠取百家之長,融會貫通,有自己的想法,並沒有一昧地推崇古人之見。而莫少嶺也是才高八斗,文章中引經據典,頗有深意,並且從文章中可以看出此人為人正直有擔當,若有幸為官,想必是廉潔奉公的好官。”

這話倒在趙承晞的意料之中,一挑眉,又問:“那依外公看,此二人誰更勝一籌?”

孟齡屏沉吟片刻,道:“回陛下,老臣更欣賞範延卿。”

“哦?為何?”

“也許是範延卿身出名門,對官場已經有一定了解,但他卻不深陷其中,字字句句反倒有超然物外的氣魄。而莫少嶺卻似一把剛磨礪出鞘的利劍,氣勢十足,可是文官不似武官,官場並非戰場,並不是憑著一腔熱血就能一往無前,立於不敗之地。這把利劍若是沒用好,只怕也會傷了自身。”

“既然他太鋒利了,那朕就先把他磨鈍一些。”趙承晞嘴角噙笑,心裡有了一番盤算。

一聲“陛下駕到”,眾人皆伏身跪拜,高呼萬歲。又是一聲“平身”,眾人又紛紛起身,卻不敢抬頭一睹天顏。

小連子高聲道:“此次考題為:何謂為官之道。準備好的便可出列作答,每人發言限時半柱香,半個時辰內未作答的視為放棄。現在開始。”

殿試不設紙筆,只可口答,以此考察臨場應變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這種考法最見考生功底,若你準備越久,越晚作答,只怕答案都被先作答的說盡了,因此把握好時機才是最重要的。

小連子話音剛落須臾,一名考子便出列作揖道:“草民莫少嶺,願作答。”

一旁的小太監點燃了一根香,作答開始。

“草民認為為官之道重在心懷百姓,體恤百姓疾苦。官民關係如舟與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莫少嶺侃侃而談,大多考子聞言都心急如焚,能說的都被他說了我還能說什麼啊……

趙承晞原本今日便早起,一開始便是莫少嶺這麼一番長篇大論,聽得她直犯困。這個莫少嶺的確是熟讀詩書,滿腹經綸,只是這些陳腔濫調幾乎每一個讀書人都知道,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趙承晞設計這個問題雖說是老生常談,但她也是想聽聽有沒有一些新穎的說法。這個莫少嶺,雖是腹有詩書,但著實眼界不高。

計時的小太監一句“時間到”打斷了莫少嶺的發言,莫少嶺一副意猶未盡的模樣,也只得乖乖回列。

孟齡屏和其他禮部的考官在紙上寫上分數。

接下來的考生說的都與莫少嶺差不多,但文采都稍遜一籌,並無太大的亮點。如今是越後發言便越失利,眾人都爭先恐後地作答。趙承晞在高位見下面的考子抓耳撓腮,面紅耳赤的樣子都有些忍俊不禁。不過在其中的範延卿反而氣定神閒,怡然自得,這倒是讓趙承晞暗暗對他的發言有些期待了。

最後作答的是範延卿。

“草民認為,為官之道有橫縱之分。橫者是謂官階,品級。最低者是地方父母官,他們最接近百姓,為親民之官,應當傾聽民意,務知百姓之疾苦,將百姓之求上達天子,應當解決一方之需,保證管轄區域的安定祥和。再上者,為一城城尹。城尹統管一城事務,也是百姓與陛下之間至關重要的紐帶。他須將天子的恩德與威嚴傳於百姓,也需將百姓的訴求與心意稟於陛下,是謂上達下通。

縱者是謂分工,類別。官者,有文有武。武者,保家,安民,衛國。細分之又有戍守邊境,抵抗外虜的護國軍,保衛宮闈的禁軍,懲暴安良的地方官兵等等。文者,有吏部、禮部、工部、刑部、兵部、戶部,六部九卿,職責不同,各司其職。

官者,橫橫縱縱,以此構成了我東陵國之朝堂,一言蔽之,不過四字,盡忠職守也。”

範延卿話音剛落,計時的太監也一聲道:“時辰到。”

趙承晞挑眉,先前雖然與範延卿見過兩面,也沒和範延卿說什麼話,沒想到竟這般條理清晰,心思縝密,他最後一個回答,反而跳脫出了前面都在說如何如何愛民如子的怪圈,反而另闢蹊徑,的確是個可用之才。

“範愛卿,你可是教了個好兒子啊。”趙承晞看向範知理,讚賞道。

範知理見自己的兒子表現這般出眾,也頗為欣慰自豪,急忙出來謝恩。

小連子在趙承晞眼神的示意下,高聲宣旨:“第二道題目:為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