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地說,進一步受辱……

論道以開放形式進行,各仙門長老就坐在道臺四周,可以一個一個隨意上臺,也可以一個一個提問。

論道的目的,一是透過交流彼此有更多新的見解,對悟道修行大有裨益。

二是彰顯各自道法精深,給師門長臉。

不過大多數人上臺,論不到幾回合就會被問倒,灰頭土臉地下臺。

能撐得久一點,就算是得道高人了。

“徐晴根的兒子,二十二歲的固本修士?他怎麼也上去了……”

徐小天上臺,也是引來眾人一陣譁然,竊竊私語,非議不息。

太恆子長嘆一聲,卻欲言又止。

與徐小天要論高下的人是樸永真,自然由坐在臺下的他當先起身,表示他要先開口:

“道友年紀輕輕,老夫也不為難你,只問你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何為道?”

眾人一聽,紛紛暗道這樸永真沒懷好意。

道的概念十分寬泛,並非隻字片語就能解釋得清。

別說區區固本修士,就算是在座那麼多得道高人,也未必能把道話說分明。

眾修士對道的理解各有千秋,但很少有切入要點讓眾人都信服的說法。

遑論是讓徐小天這等只有二十二歲的小同志來回答。

倒是徐小天一聽這個問題,心無波瀾,不假思索便脫口而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正是古語《道德經》第一章。

倒不是說身為涅槃至尊,又掌握大帝意的徐小天對道沒有自己的理解。

恰恰相反,正是他對道的理解十分深刻,覺得沒有什麼詮釋是比《道德經》上的原文更透徹的了。

是以在此刻搬出了這篇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文案,對這些人進行降維打擊。

《道德經》一出,所有人都沉默了。

“妙啊!妙啊!”

片刻之後,不知是誰突然驚歎出聲,隨後眾人無不恍然大悟。

“好一個道可道,非常道!”

“此等見解,我輩自嘆弗如!”

“這位後生對道的理解,堪稱空前絕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