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吳永強並沒有小富即安,他在等一個新的入局機會。

善戰者伐謀,謀之首在於為自己創造機會,而不是守株待兔。

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第一次會議在京城召開,明確提出取消單位福利分房政策,逐漸實行住房商品化。

看到這個訊息之後,敏銳察覺到房地產黃金時期即將到來的吳永強,立刻將業務全線轉向了建築和房地產開發。

短短几年時間內攻城略地、無往不利,同時他還將房地產業務開拓到京城。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喜歡砸掉鐵飯碗的人,似乎更容易惺惺相惜。

在京城,吳永強認識了同樣從機關事業單位辭職的段成功、柳偉剛等人。

當段成功提出要建立小團體、互幫互助的時,柳偉剛、吳永強等人紛紛響應。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基石產業研究會”在京城成立,段成功擔任會長,柳偉剛、吳永強等六人擔任副會長。

其實上,這個“基石產業研究會”的成員總共就是七個人。

大家約定,從成立開始,這個小團體就是七個人。如果確實需要吸收外人加入,必須得到七個人的一致同意。

為了保持七個人的平等地位,會長實行輪流制,每二年一輪,輪到的人擔任會長,其它六人擔任副會長。

不過,“基石產業研究會”雖然只有七個正式成員,但聘請了二位顧問。

第一位是經濟學界的頂級大佬,知名度和影響力非凡。

第二位是來自國家經濟部委的重量級領導。

此後的數十年裡,吳永強商海沉浮的命運,都將與這六個人深深淺淺地聯絡在一起。

把慾望幻化成夢想,往往需要一種表達形式,有時候它更像是一層外衣。

經過秘密調查,陳西峰發現吳永強其實還有一個身份——外商。

在地方上開拓事業時,為了享受到國家對外資的傾斜政策,吳永強跑到國外註冊了一家名為天勝國際的公司。

就這樣,原先不招人待見的私企老闆吳永強,搖身一變成為了可以呼風喚雨的外商。

這一層外衣,如同板磚。

吳永強有時候可以將磚頭舉得更高,砸向更多的地方。

房地產開發是個吞金巨獸,資本市場更是吸金的黑洞。

吳永強的資金實力,除了以股權質押、資產證券化外,也得益於控股於一家上規模的民營銀行。

考慮到“基石產業研究會”這個名稱太拗口,後來大家便乾脆稱呼為“基石會”。

按照慣例,“基石會”的七名成員每二個月相聚一次,由輪值會長負責召集,每次相聚一到二天。

七個人聚在一起時除了交流心得外,也會經常探討企業發展困境的解決之道,於是就談到乾脆成立一家民營銀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