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把握問題 問道歐美(第1/2頁)
章節報錯
褚時健意識到,裝置和原料將會是未來市場競爭的關鍵,尤其是原料。因為,當所有的捲菸廠都能夠購買進口裝置後,差別就在原料上。
他的工作重心由此圍繞這兩大問題展開。
把握問題,漸入佳境
尋路歐美,遇見貴人
大開眼界的美國之行
技改三大難題
籤“軍令狀”
裝置革命:新舊之爭
引進裝置,確立領先地位
把握問題,漸入佳境
經歷了1981年的第一套進口裝置引進和1982年的分配製度改革之後,玉溪捲菸廠的活力日益煥發出來,市場需求也開始急劇增長。褚時健明白,增長可能是兩種因素造成的:內部因素是裝置引進和內部改革,外部因素則是巨大的國家需求開始釋放。
1983年和1984年,玉溪捲菸廠的產量分別達到了46.45萬箱和53.71萬箱,稅利則分別增加到了2.2956億元和2.9949億元,1983的增幅為25.85%,1984年增幅達到30.46%。
他交出了全行業最漂亮的成績單,從1980年到1984年,玉溪捲菸廠保持著這個行業最快速的增長勢頭。
然而,供不應求的市場格局也帶來了兩個問題:裝置和原料。這兩大問題又導致了兩個結果:產能不足,質量不佳。由於原料的緊缺,全國的捲菸廠都圍繞著菸草公司開打“菸葉大戰”,都希望能多分到一點兒好的原料。褚時健記得,那幾年,往往是國家的生產計劃下達了,但生產資料總是到不了位。
他意識到,裝置和原料將會是未來市場競爭的關鍵,尤其是原料。因為,當所有的捲菸廠都能夠購買進口裝置後,差別就在原料上。
他的工作重心由此圍繞這兩大問題展開。
在因為香菸串換的“投機倒把”被黨內嚴重警告後,他給雲南省政府打了個報告,請求雲南省政府認可他的串換行為,因為這是解決輔料問題的唯一途徑。而令他備受鼓舞的是,雲南省政府同意了他的請求。
在褚時健看來,既然政府沒有能力解決生產資料問題,企業自己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理所當然的。他的應然性思維——應該怎麼辦?——在這個時候起了作用。
他的思維還具有非常強的問題導向特徵。這種思維模式的特點是順藤摸瓜,發現問題並圍繞如何解決問題展開。裝置和原料這兩個問題的發現,也是他順藤摸瓜的結果。當需要解決的問題發現後,接下來就是“狩獵”。
這兩大問題的發現,也是他研究的結果。
到玉溪捲菸廠這幾年,他花了不少時間來研究國外的捲菸動向,並把國際上暢銷的幾個品牌——“萬寶路”“555”“駱駝”等名牌香菸拿來和“紅塔山”“紅梅”做比較。他得出的結論是:差距最大的是原料,其次是工藝和生產裝置。有了原料,品質才有保證;改進裝置,質量和工藝才能提高。
對於裝置如何改進,褚時健已經有了明確的思路:全面引進,逐步更新,把那些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老傢伙全都換掉。
他已經從引進裝置的實踐中嚐到了甜頭,決心走一條依靠科技帶動效益、提升質量的路子。為此,玉溪捲菸廠成立了技術改造辦公室,他擔任主任,召集班子和辦公室成員先後召開九次會議,研究和討論技術改造問題,並確定了“全面改造、積極引進、擇優選型、配套成龍、消化吸收、務求效益”的實施方案。
然而,好的菸葉從哪裡來,讓他非常頭疼。他自己沒有做過菸農,對於如何種出好的菸葉沒有任何經驗。他曾寄希望於從農民那裡直接購買菸葉,但在1983年《菸草專賣法》出臺後,這個希望成了泡影。
但是,褚時健找到了這兩個關鍵問題,並死死地把握住了它們。
尋路歐美,遇見貴人
在把握住問題後,1983年,褚時健決定帶領技術人員去歐洲進行考察訪問。兩個因素促成了他的歐洲之行:一是一年多以前從英國引進MK95型卷接機的巨大成功召喚著他必須去歐洲做一番考察;二是他明白裝置和技術引進將是未來中國菸草的長途,而“集多國之精湛技術為我所用”已經成了他的戰略夢想。當時,捲菸裝置製造最先進的三個國家分別是義大利、德國和英國。在體驗過英國的裝置後,這一次,他決定去義大利。在義大利,他們認真看了由CD公司製造卷接裝置的米蘭和博洛尼亞的三家捲菸廠,並重點看了義大利設計製造的X1、X2型包裝機組。在參觀德國豪尼公司時,褚時健被他們生產的制絲線給迷住了,他蹲在這條制絲線旁好幾個小時,反覆觀看它的運作細節。當他依依不捨地離開的時候,他收集了打葉機、風力送絲等大量有關的技術資料,並帶了樣品回來研究。
歐洲之行使褚時健頭腦中的裝置引進和改造線路圖越來越清晰,他已經知道應該怎樣建設一家現代化的、世界一流的捲菸廠了,並且,他決定就這麼千。
1983年,國家菸草專賣局帶了一名叫左天覺的美國華人來到雲南。這個美國華人於1947年留學美國,在取得農業方面的博士學位後,服務於美國菸草企業和美國農業部,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專家、菸草專家。直到改革開放後,他才有機會回到中國並做起中國菸草顧問的工作。
左天覺向他見過的大多數中國菸草官員和專家指出過中國菸草存在的問題及其根源,但大多數中國專家並不接受,也不大愛聽,他們認為左天覺不懂中國。可以說,在碰到褚時健之前,中國並沒有誰認真聽過這個美國專家的話。
1984年,左天覺再次來到雲南,這一次,他還帶來了一個地道的美國人——菸草專家瓊斯。褚時健注意到了他們的觀點,並向他們請教雲南菸葉的問題。左天覺告訴他,雲南的氣候得天獨厚,晝夜溫差很大,是培育好菸葉的沃土,但云南的菸葉還有幾個需要克服的問題:營養不足、肥料結構錯誤、成熟度不夠,此外,還有密植過高、陽光照射不充分等問題。
左天覺展開說,營養不足主要是因為施肥不夠,美國一畝煙地的施肥量在100公斤以上,而云南這邊每畝才施40公斤。中國人多地少,土地長期不能輪休,土壤營養本來就不夠,施這麼少的肥肯定會影響菸葉的營養髮育。
第二,肥料結構錯誤,主要是因為菸葉需要的主要營養元素氮、磷、鉀的最佳比例為1:1.5:2,但這裡的菸農主要使用氮肥,氮肥能促進菸草長個子、增產量,而只施氮肥是出不了好菸葉的。
第三,這裡的煙種得太晚,生長期不夠,發育不良。跟美國比,種植時間晚了將近一個月。
第四,種植密度過高。美國最好的地,一畝才種1100棵左右,差一點兒的種1050棵。但云南這裡普遍密植,大部分每畝多達2200棵,陽光只能照到頂部的幾片菸葉,根本無法充分照射。
第五,採摘過早,成熟度不夠。優質菸葉的含糖量和含鹼量(尼古丁)要均衡。採摘過早會導致含糖量很高而含鹼量較低。這裡的菸葉糖鹼比例是28:1,而美國菸葉的糖鹼比例基本都在10:1以下。糖鹼比高的菸葉,無論下多少工夫,也生產不出足勁、醇香的捲菸。而糖鹼比低的菸葉,從葉片表面就看得出來,成熟的菸葉表面有一種褐色的煙斑,像人的老年斑,這種菸葉生產出來的煙就特別醇香。
左天覺的這一番論述,把褚時健完全給迷住了。他發現左天覺不像傳言中的那樣不懂中國菸草,而是懂得特別多,他下決心要聘請這個美國人做顧問。
大開眼界的美國之行
在左天覺的安排下,褚時健帶著一行人前往美國。他們的目的就是看美國如何種植菸葉,如何加工香菸,為什麼他們能夠做出在全世界都受歡迎、售價高達五美元一包的“萬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