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素有大志。

再三考慮之下,決定走整合各方勢力的道路。

吸取黃巾起義被鎮壓的經驗教訓。

他明白黃巾起義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各自為戰而後被朝廷各個擊破。

從始至終他們都沒有,完全集中力量和朝廷對抗,所以才敗亡的那麼迅速。

他不想走張角他們的老路。

起義軍的唯一出路,在他看來就是集結眾人的力量,充分利用太行山的地理位置與朝廷打游擊戰。

只有共同對抗朝廷,才有出頭之日。

想明白了這些。

他乾脆化用外界對他們的稱呼。

改黑山賊為黑山軍。

他手下部隊就是第一支黑山軍。

而他之所以改為黑山軍,也暴露了他內心真實的想法。

他要整合太行山脈的眾多起義軍勢力。

讓他們通通成為他的部下。

而且他也不再不承認他們是賊寇的身份。

他們是一支正義之師。

是為了反抗朝廷重賦稅、讓窮苦百姓過上好日子而起義的部隊。

他有私心,各勢力首領也有私心。

但大家都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隨著黃巾起義的敗亡,等朝廷緩過勁來,黑山軍遲早也要面對朝廷的圍剿。

眼下各勢力互相不統屬,小股的勢力容易被漢軍各個擊破。

於是張燕開始憑藉自己的口才,自己手下兵強馬壯,四處遊說其他大小勢力。

邀請他們加入到自己的隊伍中來。

經他遊說。

一些大小勢力尤其是黃巾殘軍,紛紛意識到為今之計只有走合併道路,大家才有出路。

不過相比於張燕。

顯然同為黃巾出身的劉毅,在眾黃巾殘軍眼裡更有吸引力。

一些知曉劉毅名聲、落草為寇的百姓也更心向劉毅。

也有很多勢力首領,覺得張燕是個做大事的人,很有想法,值得追隨。

於是。

太行山脈一帶的起義軍大部隊,分成了三派。

有選擇投靠劉毅,也有選擇加入張燕的黑山軍,還有一些勢力拿不定主意處於觀望狀態。

這結果讓張燕頗感無奈。

和他想象中的差距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