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義收好張燕所給的物品及書信。

趁著遠方天空剛出現蟹殼青,便令一隊人馬涉水出發。

為了掩人耳目。

這些黑山軍士卒一出城,就朝著毅興城的方向出發。

期間更是分別走大道與小路,希望能夠分散漢軍士卒的注意力,為鄭義提供更好的機會。

根據鄭義的推測與判斷,北門必有伏兵,南門為皇甫嵩主力部隊所在。

東門直通毅興城,前往求援的路徑上定有不少埋伏。

唯獨西門無論是從漢軍佯攻,還是背離求援路線,都能夠看出漢軍不是非常重視。

所以鄭義選擇匹馬從西門偷偷溜出,避開漢軍部隊所在,一路馬不停蹄、跋山涉水。

由於他常年活動在太行山一帶,對地形非常熟悉。

在歷經千辛萬苦之後。

總算是讓他避開漢軍眼線,繞路來到了毅興城。

毅興城,議事廳中。

典韋等人聽聞鄭義果真再次前來,無不佩服劉毅的神機妙算。

他們本以為劉毅獅子大開口,讓鄭義帶話給張燕,強要五百匹戰馬、千斤鑌鐵。

張燕應該不會同意。

尤其在他們陰了張燕一把之後,張燕更不會答應他們的要求。

從鄭義回去到現在已過了好些天,遲遲不見對方有所行動,典韋他們早不抱有希望了。

沒想到張燕最終還是再次派人前來。

大家都是聰明人,張燕的處境他們都已知曉。

定然是來請求他們出兵的。

畢竟眼下張燕派人前來,總不會是來問好的吧?

他們已聽過士卒彙報,鄭義是單槍匹馬前來。

這讓他很疑惑。

劉毅上次已經說得很明確了,只要一天不見到戰馬、鑌鐵斷然不會出兵。

眼下黑山軍被大水圍困在城中,鄭義肯定無法滿足劉毅的要求。

那他此番前來又有何用?

大家都是聰明人。

劉毅與張燕不算敵對關係,但多少存在競爭關係。

兩人都想整合太行山一帶的起義軍勢力,壯大自己的實力。

雖然張燕經過一系列交戰實力大損,已經很難阻止劉毅一統太行山的步伐。

眼下更是遭遇重大危機。

劉毅只要任憑皇甫嵩滅掉張燕,就再沒有人能夠阻礙他成為這一帶的話語者。

是以劉毅完全可以無視張燕的求援,藉助皇甫嵩之手滅掉黑山軍。

這一點他們相信鄭義不會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