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往日此計當為中策。

奈何眼下我軍士氣低迷、主力部隊損失慘重不宜妄動,故為下策!”

鄭義三策娓娓道來。

上中下三策誠如他所言,有利有弊,如何取捨全看張燕自己。

作為下屬獻策者,鄭義最推崇的自然是上策。

怎奈張燕都不聽他把話說完就否定了。

張燕聞言權衡利弊、陷入沉思。

求助劉毅不到萬不得已之際,絕不考慮。

固守城池避而不戰,待敵糧斷不戰自亂,符合他們的實情、易於施行。

斷糧之計則能夠加速勝利的到來。

若在以前後兩策他完全可以同時施行。

現在卻……

見張燕遲遲沒有說話,鄭義忍不住出聲道:

“將軍……”

張燕思緒被拉回現實,有些糾結道:

“雲飛所言皆有可取之處,且先退下,容本將三思後再做定奪。”

“需要義將上策補充完整否?”

“暫時不用!先退下吧,本將想一個靜靜。”

“喏!”

鄭義無奈告退。

他明知道張燕牴觸劉毅,依舊把聯手劉毅之計奉為上策。

可見他是真心希望張燕能夠採納。

該說的他都說了,如何取捨就全看張燕自己了……

在鄭義與張燕談話的同時。

皇甫嵩領著一萬多殘兵,與張狂、劉備所部匯合。

依靠劉備等人大力募兵,眼下兵力達到兩萬餘。

合計近四萬兵馬。

其中主力部隊一萬五千多人,餘下新兵、老弱的戰鬥力並不算太強。

這些兵馬是皇甫嵩最後的籌碼了。

若再有折損,此番討賊便只能以失敗告終。

前前後後十萬兵馬,幾乎有半數都之間或間接折在了劉毅手中。

這讓皇甫嵩又恨又嘆。

此子不除,來日必是他們大漢之禍患。

皇甫嵩有心為國除賊,但眼下已經是不可能了。

帶兵前來討賊已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朝廷耐心有限,若不能早點做出成績,劉宏必然怪罪。

好在前番他們在笙源谷佔據有力位置,及時逃往兩岸,被洪水捲走的兵馬遠不及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