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

鄭義心中無奈嘆氣。

明知道皇甫嵩是他們共同的敵人,劉毅是可聯結的力量,可張燕就是打心眼裡排斥劉毅。

若是當日張燕聽他的勸,用五百戰馬、千斤鑌鐵換取劉毅出兵,他們也不會遭此大敗!

比起戰死以及被洪水捲走的兵馬。

區區五百戰馬、千斤鑌鐵又算得了什麼?

聯手劉毅的策略在鄭義看來,一直是上上之選。

奈何這事他做不了主。

張燕排斥劉毅,他也不好再觸張燕黴頭。

轉而老話重提道:

“我軍新敗兵力雖少亦有三萬之數,糧草充足有城可守。

皇甫嵩遠道而來本就糧草難以為繼,此前為引誘我等入笙源谷,導致糧草輜重被洪水沖走。

眼下他們兵力略在我們之上,但糧草成了他們最主要的問題。

若義所料不錯的話,皇甫嵩必與張狂所部聯手,率大軍急攻我等,欲在糧盡前擊敗我們。

皇甫嵩與張狂合兵一處兵力不足四萬,我等以三萬大軍固守城池,未必不能守住。

皇甫嵩久攻不下,數萬大軍每日消耗糧草數量龐大,糧草難以為繼軍心必亂,不攻自破。

此計偏於被動與防守但勝在穩妥,可為中策。”

鄭義看了一眼張燕,繼續補充道:

“若能獲得其他起義軍勢力增援。

趁皇甫嵩大軍退兵之際,我等聯手援兵趁而擊之可獲一勝!

讓這條策略攻守兼備更加完善。”

聽著鄭義娓娓道來的計策,張燕暗暗點頭。

這條計策比第一條讓他更滿意。

可是想到要聯結其他起義軍勢力,他就有些發愁。

這一帶大小起義軍勢力,能遊說的他都已遊說,肯追隨他的早已追隨於他。

其餘的要麼都投靠了劉毅,要麼位置離他們很遠,即使能夠說服他們前來增援。

不說實力夠不夠,一來一回也要花上不少時間。

是以對張燕來說,聯合其他起義軍勢力暫時先不考慮。

如此一來便只能固守城池,待皇甫嵩糧盡退兵。

避而不戰,傳出去對他們的名聲或許不好,士氣也會更加低落。

然眼下大敗軍心未穩,有城不守而與皇甫嵩正面硬幹反而不智。

若選此計當固守城池,操練兵馬,靜待皇甫嵩退兵再伺機而動。

張燕心中對這個計策較為認可,卻還是帶著一絲好奇,繼續詢問道:

“雲飛最後之策為何?可試言之!”

鄭義淡然一笑:

“計毒無過斷糧。

固守城池雖穩妥但過於被動,若能主動出擊斷其糧草,則破敵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