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李如風后,聆敬陽一夜不曾睡下,他守在李如風墓前,直到天亮。

天亮以後,被打散的部隊,也基本上重新歸隊,聆敬陽從武昌府帶來老部隊還有七千餘人,這其中鐵拳軍團損失最大,而炮營幾乎沒有損失,其他各部損失也不大。

因為李如風戰死,聆敬陽提拔高鼎為總兵,高鼎很感激聆敬陽再一次信任,他和聆敬陽發誓,一定會把隊伍帶上新高度。

聆敬陽和他揮揮手,讓他去熟悉部隊,因為損失三分之一的兵馬,迫切需要徵兵,倒是有數千流寇想加入到明軍。

對於這些無惡不作的流寇,聆敬陽打心眼鄙夷,可軍中缺兵少將,讓這數千流寇散去,不是白白浪費數千寶貴的生力軍嗎?

再三權衡利弊下,聆敬陽還是忍著噁心,讓這群流寇進入到隊伍,四千多流寇成為官軍,聆敬陽兵馬再一次得到恢復。

他率部向著長沙府前進,一路上收編不少流寇,等到了長沙城下,聆敬陽驚訝發現自己竟然有兩萬多兵馬。

這三萬多兵馬,有一半是流寇,還有一小部分是當地青壯。

突然暴增兵馬,給大軍後勤造成很大壓力,糧草只夠兩萬餘人吃十五天,還要算上返程時間,也就是在七天後,大軍必須撤回到武昌府,否則就要斷糧,沒有糧草,大軍就會成鳥獸散,更有可能會兵變。

聆敬陽率領全軍前往長沙府,或許能夠在長沙城得到補給。

......

在長沙城內,冷如鐵早就和堵胤錫彙報,他在益陽縣和聆敬陽消滅流寇,基本上做到滅絕流寇。

但聆敬陽最好的大將,李如風死於流寇之手,堵胤錫聽完以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堵胤錫是一個眼光非常開明的封建臣子,也是南明中為數不多,且第一個提出來要和大順軍,大西軍聯手抵禦清軍,要不是病死得早,或許南明還有得救。

他在一個月前被弘光帝徵召,任命其為廣西總督,和瞿式耜主持廣西兵馬,可他走到一半,卻又被弘光帝召回,讓他繼續留在湖廣。

理由是湖廣有大西軍,他在湖廣,能夠和大西軍說得上話。

於是他就繼續留在湖廣,被任命湖廣經略,但湖廣西北部是清軍和大西軍戰場,中部是金聲,聆敬陽地盤,往南是何騰蛟嫡系部隊。

他只好寄居在長沙府,幸好長沙府守將冷如鐵聽其調令,堵胤錫才在湖廣站穩腳。

他非常敬佩聆敬陽崛起於亂軍之中,聽說冷如鐵以前是聆敬陽部將,對冷如鐵也高看一眼。

冷如鐵回來後,任命冷如鐵為長沙府總兵,冷如鐵也非常感謝他,表示會堅定和他在一起。

堵胤錫欣慰點點頭,他讓冷如鐵做好接待,隆重招待聆敬陽。

同時召集城內文武官員,和眾人商議聆敬陽放著襄陽府清軍不打,突然南下長沙府,莫非有吞併長沙府之心?

堵胤錫想聽聽下屬意見,下屬都裝傻,在堵胤錫看來,這群人是牆頭草,聆敬陽如果率兵包圍長沙城,這些人毫不猶豫綁了他,開啟城門獻給聆敬陽。

但他也不慌,畢竟有軍隊支援,冷如鐵又是聆敬陽曾經的部將,堅定地站在他這邊,整個長沙城有兵馬一萬餘人,聆敬陽沒有數倍以上兵力,幾乎不可能破城。

眾人不說話,把冷如鐵氣得夠嗆,他怒斥這群官員,都是一群負心人。

他再三告訴眾人,聆敬陽不是叛軍,更不是建奴,他來長沙府,是來拜見堵大人,更別提聆敬陽已效忠弘光帝,他這個五軍都督也是弘光朝廷五軍都督。

冷如鐵罵的眾人不敢抬頭,這時候堵胤錫突然想起,長沙府還有一個重量級人物,那就是歷代長沙王都以長沙城為王府。

這一代長沙王吉王朱慈煃,數年前長沙城被張獻忠攻破,帶著家人去了廣東。

大西軍走後,清軍南下,吉王嚇得不敢回來,直到清軍和大西軍,大順軍鏖戰無瑕南下,弘光朝廷逐漸恢復江南各地,吉王才回到長沙府。

此時吉王就在王府,不過這是個秘密,聆敬陽輾轉各地,莫非是得到訊息,知道王爺在此,想把王爺帶走。

如果是這樣,聆敬陽早就打定主意,崇禎朝廷在清軍進攻下煙消雲散,陛下本人都不知所蹤。

而清軍加入大順軍,大西軍,下一步就要繼續覆滅弘光朝廷,聆敬陽把王爺帶走,不就可以立馬擁護新的藩王,繼承大典嗎?

但很快堵胤錫否認這個念頭,吉王從血脈上和弘光帝太遠,聆敬陽擁護吉王,不會得到太多人支援,況且聆敬陽是再造崇禎朝廷忠臣,應該不會無恥到這個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