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也是莫名其妙,不是李成棟被圍攻嗎,怎麼在他撤回到大勝關途中,又和明軍遭遇呢?

但既然見面,那就是血雨腥風,兩支軍隊拖著疲憊軀體大戰一場,明軍人少,卻各個抱定必死之決心,清軍人數多,戰意不是很足,卻勝在人多勢眾,且軍事素養高。

兩軍一番交鋒,明軍逐漸不敵,李如風騎在馬上左殺右砍,殺得清軍不敢靠近,但他個人勇敢,不能挽救全軍,眼看部下越打越少,李如風心裡恨啊。

他今日戰死在此地,以後不能在追隨聆敬陽繼續征戰沙場。

有一大群清軍向他殺來,這一次他再也沒有力氣繼續衝殺。

他彷彿看見老戰友王洪在向他招手,或許是時候和固原鎮弟兄在地下團聚了?

就在這時,江天一率部從戰場一側殺出,數萬明軍端著武器殺向疲憊不堪的清軍,吳三桂被這群不知道從哪裡冒出的明軍嚇一大跳,江天一部戰鬥力弱,可畢竟得到休息,吳三桂部隊累得幾乎提不動武器。

在數萬明軍生力軍衝擊下,清軍作鳥獸散,吳三桂率領部隊往九里關撤退,清軍很快就撤走,明軍騎兵不多,沒有能夠擴大戰果。

李如風在江天

一發起進攻後,立馬集結殘部,他悲哀地發現就剩下千餘人,就這千餘人,大多數還是帶傷作戰,就算是去九里關,也沒有多大作用。

等江天一擊走吳三桂,來到他面前,他有些愧疚看著江天一,說道:“李如風,謝過諸位救命之恩。”

江天一很是羨慕李如風這麼大的個子,還是和清軍血戰沙場的明軍將領,非常客氣和李如風說道:“這位將軍,吾江天一,金侍郎門生,奉增援諸位,還請將軍引領我數萬健兒馳援聆都督。”

李如風和他深深一鞠躬,然後和他說道:“聆都督就在九里關,那裡也有建奴,還請江將軍和我前去增援都督。”

“好,兒郎們,增援聆都督去。”

援聆都督

數萬人響聲響徹山谷,李如風率領江天一等數萬明軍兵馬,向著九里關奔去。

吳三桂比明軍提前一步撤回到九里關,鰲拜看著吳三桂只帶來數千人,有些不樂,但是隨後又有數千吳三桂部下趕來,鰲拜臉色才好看一些。

吳三桂不敢和他說被明軍擊敗,只是告訴他大勝關有明軍增援,他率領大軍前來九里關,留守的李成棟部被明軍擊潰。

鰲拜也不曉得吳三桂是真是假,但是吳三桂能夠來九里關,那就證明吳三桂的態度還是向著大清,向著他鰲拜。

在有明軍增援九里關,鰲拜沒有頭鐵繼續猛攻九里關,而是決定圍點打援,消滅明軍援軍,再繼續圍攻九里關。

鰲拜讓吳三桂在九里關駐守,防止關內明軍出城增援,他率領主力部隊消滅明軍援軍,吳三桂可不想和明軍繼續作戰,部隊迫切需要得到休整,鰲拜讓他駐守關外,求之不得,目送鰲拜率領主力部隊向南邊啟程,悠然自得看城下歇息。

城內明軍也發覺清軍來了援軍,又看到鰲拜率部向著南邊殺去,立馬意識到他們也有援軍。

清軍此次像是去進攻援軍,聆敬陽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率領部隊出城接應援軍。

九里關還有六千多明軍將士,這些明軍將士經受這些天防守作戰,新兵成老兵,老兵變精銳,精銳化悍卒,全軍實力得到昇華。

城外的吳三桂部,已聚攏萬餘人兵馬,顯然還有更多散兵遊勇往這裡而來,聆敬陽和眾將領統一思想,擊潰城外清軍,然後全軍向南,增援前來增援的明軍。

吳三桂以為九里關明軍不過是在苟延殘喘,哪曉得聆敬陽率領全城將士突然殺出,還有炮營也把大炮吊上城牆,向著清軍軍營發起炮轟。

炮彈落在清軍軍營前空地上,沒有給清軍造成殺傷,卻也把吳三桂嚇得夠嗆,連忙點兵抵禦明軍進攻。

明軍出擊速度很快,清軍剛剛集結隊伍,就衝上來和清軍短兵相接,吳三桂一萬多兵馬,根本沒有得到長足休息,哪怕是在九里關,大多數吳部將士,也就是在軍營裡躺了半個時辰,肌肉都還沒有放鬆,被迫站起來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