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天亮,聆敬陽讓士兵把被俘虜的清軍將士,摁在城牆上甩耳光,又讓老饅頭在城牆上罵清軍。

怕八旗兵聽不懂,聆敬陽又讓侍衛隊的野女真用滿語罵,綠營兵被罵得氣鼓鼓,八旗兵被罵的更是要拼命。

鰲拜昨晚損失兩千多精兵,他強迫自己不能意氣用事,下令繼續圍城,讓部將和在進攻大勝關的吳三桂取得聯絡,告訴吳三桂,兩軍沒有必要分散兵力,應該集中力量攻破九里關。

九里關被攻破,其他關卡不攻自破,部將騎上戰馬,向著大勝關跑去。

吳三桂此時也在猛攻大勝關,投降清軍後,吳三桂被滿清高層吊著,始終憋著一口氣,為了做出成績,他率部猛攻大勝關。

大勝關在清軍進攻下岌岌可危,李如風不像聆敬陽,在九里關有眾多文臣武將,他身邊只有高鼎和陳一刀,三人率部在大勝關苦苦支撐。

在清軍猛攻下,大勝關也有明軍出城投降,投降的明軍,只要出城時被攔下來,都被李如風斬首示眾,但清軍仍然佔據優勢,繼續打下去,李如風也沒有信心守住大勝關。

今日攻城結束後,吳三桂得到鰲拜邀請他去九里關的軍令,他召集部下,是繼續攻打大勝關,還是進攻九里關?

部將認為攻破大勝關就在眼前,此時去增援鰲拜,不是讓明軍喘息嗎?

吳三桂卻不這麼認為,他是明人,鰲拜是正兒八經滿人,地位就比他高,他要給滿人一個好印象,決定帶上部隊去增援九里關,給李成棟留下四千兵馬,令其繼續圍攻大勝關。

圍攻大勝關清軍在吳三桂率領下想九里關前進,吳三桂此舉過於輕視明軍,他完全不把金聲和黃得功看在眼裡。

尤其是金聲,他是崇禎朝廷御史、監軍,清軍南下之際,在南直隸募集義軍,和清軍真刀真槍廝殺。

一月前,江天一被李成棟打得躲在漢陽城不敢出城,雖然是他率領援軍抵達,但是聆敬陽部在應山縣擋住李成棟部撤退,最後也是和聆敬陽部合力擊敗李成棟部。

此時聆敬陽被清軍圍攻,金聲放下弘光朝廷和崇禎朝廷的恩怨,毅然率領軍隊增援大勝關。

他這個舉動被弘光朝廷文武大臣鄙夷,認為他是吃裡扒外,可弘光帝和黃得功卻非常支援他,哪怕是馬世英,也放下成見,支援金聲支援聆敬陽,但他們要求金聲是在戰鬥結束後,弘光兵馬必須佔領部分要塞。

在弘光帝和馬世英,黃得功支援下,金聲率領四萬明軍北上大勝關。

恰好此時吳三桂率軍趕往九里關,李成棟只有四千兵馬,金聲軍隊抵達應山縣,李成棟嚇得魂都掉了,想率軍往吳三桂大部隊趕去,可又怕擔當失土之責,只好讓部將趕往大部隊,請求吳三桂回援。

吳三桂距離九里關還有半天路程,突然接到李成棟送來求援信,吳三桂很是後悔,不應該急於向鰲拜示好,應該繼續進攻大勝關,在大勝關下擊敗

前來增援的明軍,比和鰲拜攻破九里關功勞大得多。

此時回援李成棟,兵馬疲憊,吳三桂一時間有些懵,最後讓部將趕往九里關,和鰲拜彙報大勝關有明軍增援,他率部撤回大勝關。

《仙木奇緣》

雖然部隊長途跋涉,可關寧軍畢竟是吳三桂嫡系部隊,還是心甘情願在吳三桂率領下撤回大勝關。

不等他撤回到大勝關,李如風就和金聲聯手進攻李成棟,李成棟兵馬不多,在明軍進攻下兵敗如山倒。

李成棟也顧不上軍令,帶著親兵往九里關撤退,明軍擊敗清軍後,並沒有急於追擊,李如風大方把大勝關讓給金聲,他率領城中部隊趕往九里關。

金聲令江天一駐守木嶺關,可江天一卻表示,願意讓恩師駐守大勝關,他率領部隊支援九里關的聆敬陽。

金聲動情和江天一說道:“天一啊,為師沒有看錯你,去吧,去支援那個和建奴一路血戰過來的聆敬陽,讓建奴也知道,我泱泱華夏,有的是拋頭顱,灑熱血的好男兒。”

江天一率三萬兵馬向著李如風趕去,李如風也看到後方有軍隊跟來,他也懂得戰略空間意義,如果要塞群大部分被弘光系兵馬佔領,剩下九里關等少數要塞,生存空間會受到擠壓,被迫又要在一次尋找新的根據地。

他以為是弘光系軍隊想佔領更多要塞,數次想留下來擊敗弘光系軍隊,最後還是放棄,率領部隊繼續往九里關前進。

在半路上和吳三桂軍隊碰撞,兩軍立馬拉開陣勢,在空地大打一場,李如風兵馬並不多,哪怕是有陳一刀部,在經歷數次防守戰役,人數也不過四千餘人,面對吳三桂兩萬多兵馬,李如風仰天長嘆,決心死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