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江北鏖戰(三)(第1/3頁)
章節報錯
張縉彥本來是山寨的盟主,聆敬陽到來以後,把他變成副盟主,又讓他擔任隨後知州。
看來威風鼎鼎,可和兵部尚書比起來,這完全不夠看,又都是沒有實權的領袖。
他也沒有去隨州上任,始終被聆敬陽帶在身邊,從天上到地下,他非常不滿。
這一次清軍入侵德安府,張縉彥心想這是一個好機會,他不想仰人鼻息,更不想做一個散居閒人,不管主子是誰,他都要往上爬。
清軍前鋒在應山縣搶掠,他向聆敬陽請纓,去應山縣勸降清軍,為了達到勸降目的,張縉彥請求聆敬陽,讓他率領王光淑等寨兵去應山縣,給清軍予以震懾。
聆敬陽眼睛都不眨一下,令王光淑魏為總兵,率領寨兵護送張縉彥去應山縣。
張縉彥喜上眉梢,這是給他天大的禮物,不僅可以投降清軍,還能夠帶著部隊投降,這可是一本萬利啊。
聆敬陽早就看透了張縉彥是個老狐狸,這一次去勸降,其實就是去投降,他秘密給王光淑送去軍令。
令王曙光進入應山縣,完成兩個任務,一個把應山縣百姓護送到要塞群,二是剿滅清軍。
根據特種局送回來情報,進入應山縣清軍人數並不多,以王光淑三千兵馬,消滅以前清軍綽綽有餘。
此舉雖然會暴露明軍在德安府兵力,可聆敬陽心懷天下,又令陸生為隨州總兵,抵禦清軍從襄陽府回援德安府。
此舉遭到大多數將領反對,尤其是李如風和老饅頭,兩人是聆敬陽嫡系,第一個跳出來,強烈反對聆敬陽因小失大,聆敬陽卻問他們,莫非忘了大順軍骨子裡的精神嗎?
大順軍起軍以來,不就是為了活不下去的百姓,可以活下去,不就是每到一個地方,都有百姓從行,隊伍越來越大,不管怎麼被官軍擊敗,都能夠在一次復活。
怎麼成為官軍後,就忘了本性,更沒有守土有責的意識。
一番話讓李如風和老饅頭羞愧不已,兩人捫心自問,好像失去那種樸質,老饅頭和李如風回到軍營,日夜操練部隊。
聆敬陽也開始下達動員,他把要塞群劃分為三大戰群,具體為以九里關為旗塞的東部要塞群,賀珍為東部要塞群都指揮使,下轄陸生部.
西部戰區以李如風為都指揮使,旗塞為黃土關,下轄王光淑部,其他各部為中部要塞群。
中部要塞群旗塞為大勝關,聆敬陽為五軍都督,下屬直屬部隊,鐵拳軍團,張順,炮營四軍,四人皆為總兵,又以萬里云為指揮同知,周遠為僉事,前來投奔的武裝力量被分散到各軍,百姓也在王牧指揮下分散到各要塞。
張縉彥在大勝關和聆敬陽假惺惺表示,這一去壯士不復返,聆敬陽也和他故弄玄虛,急租啊張縉彥啟程前,王堡在護送部分百姓撤退到要塞群途中,被清軍追殺。
不等王光淑進攻清軍,清軍竟然打上門,聆敬陽決定用這些清軍練兵,令陸生,王光淑兩部兵馬從南北兩側夾擊清軍。
這兩部兵馬有五千餘人,聆敬陽以為五千餘人進攻一千人,不說能夠取得殲滅性戰役,至少可以擊敗清軍。
兩軍應山縣城下交戰,交戰前,王光淑和陸生豪氣沖天,認為清軍不過是偏師,怎麼能夠和數倍官軍對抗呢?
陸生以前還是千總,懂得排兵佈陣,五千盟軍在城外列陣以待,清軍不等明軍佈陣,竟然直接衝上來,硬是靠著強大沖擊力,將兩部兵馬打得丟盔棄甲。
五千明軍大多是新兵,被清軍一戰擊潰,戰場上逃兵潰兵遍地走,清軍殺得明軍人頭滾滾,最後就剩下陸生和王光淑領著數百人撤回來。
這樣的戰果讓明軍將領大跌眼鏡,聆敬陽更是氣得胸痛,這可是五千將士啊,就這樣被清軍偏師擊敗。
王曙光和陸生回來以後,李寧楊下令把兩人扔到九里關,殘部被打散到各個部隊。
陸生和王光淑在九里關也是痛恨不已,明明有優勢兵力,怎麼就被清軍擊敗?
兩人在九里關成為賀珍麾下千總,兩人也不生氣,誰讓打不過清軍呢?
聆敬陽欲調動優勢兵力,吃掉這一千清軍,可清軍擊敗七千明軍,一路向南殺去,往南是江天一駐守的漢陽,江天一部下也都是義軍,戰鬥力比陸生等民團還要弱。
面對清軍進攻,漢陽義軍在城外擺好陣勢,欲在野戰中擊敗清軍,義軍有著致命弱點,幾乎沒有職業軍人,在野戰中和清軍一番戰鬥下來,毫不費力被清軍擊潰。
野戰不敵清軍,江天一被迫駐守漢陽,清軍擊敗兩路明軍,在德安府兵力大增,招降兵,拉壯丁,竟然有八千餘人,這八千清軍在德安府南部如入無人之境。
這引起聆敬陽極大的好奇,這領兵將領究竟是誰,怎麼會這麼厲害?
他讓特種局去大廳這支清軍,特種局沒有辜負他的厚望,不到一天時間就給聆敬陽送來情報。
聆敬陽聽著方小眼和他彙報,清軍將領是一個叫做李成棟的傢伙,以前是跟著高傑廝混,高傑被清軍擊敗,李成棟,高進庫等一大批高傑部下投降清軍,高傑戰死,這群人更是徹底成為清軍走狗。
聽說是李成棟,聆敬陽釋然,此人非常善於以少打多,歷史上擒殺兩王,從福建到廣東,打得南明小朝廷痛不欲生,此人在德安府和義軍作戰,就像是壯漢揍小孩。
此時的李成棟意氣風發,他投降清軍,並沒有得到重用,被多爾袞打發到吳三桂麾下,成為關寧軍。
在關寧軍,他是外來戶,吳三桂也不搭理他,讓他率領一千人去德安府,誰曉得他以偏師擊敗德安府一萬多明軍,兵峰威逼漢陽。
江天一以兩萬兵馬守漢陽,可聆敬陽卻覺得江天一守不住,他令李如風部馳援漢陽。
李如風得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