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雖然痛心弘光帝放棄南京城,卻還是帶著陛下堅守蕪湖,弘光帝從南京城到蕪湖後,南京城不攻自破,城內數十萬軍民降清。

豪格帶著部隊進入南京城,本應該是多鐸率領大軍進入南京城,因為聆敬陽到來,變成豪格進入南京。

但是南京城終歸是被清軍攻破,豪格佔領南京城後,又得到兵馬數十萬,他讓三藩王挑選精兵,把一些老弱病殘遣散回家,又下令部隊繼續進攻弘光朝廷其他軍隊。

此時弘光朝廷在南直隸,就剩下黃得功一部兵馬實力較強,其他的不是散兵遊勇,就是一潰千里追都追不上的潰軍。

清軍調集重兵進攻蕪湖,黃得功率領部隊在蕪湖浴血奮戰,歷史上黃得功率領部隊抵抗清軍,但由於部下投降,黃得功被叛徒偷襲負傷,壯烈犧牲。

但是這一次他的部隊沒有叛賊,而是跟著他一起抵抗到底,因為那些叛賊跟著他北伐,不是死在中原,就是在中原投降清軍,跟著撤回到南直隸的,都是和清軍有血海深仇的將士,不能存在臨陣投降。

因為黃得功在蕪湖提前佈置防線,又佔據防守位置,清軍一時間沒有攻下蕪湖,反而損失不少軍隊,氣得豪格親自率領部隊進攻黃得功。

黃得功沉著應戰,在蕪湖一戰斬殺叛軍數十名將領,還燒燬清軍一百多艘戰船,打得清軍不敢進攻。

豪格把主力部隊都用來進攻弘光朝廷部隊,在浙東的魯王

部隊,見弘光系軍隊被擊敗,再不支援下一個就要被清軍消滅,魯王令張煌言,張名振領兵馳援南直隸。

整個華東地區,還有一戰之力的是福建地區的鄭成功部隊,此時鄭成功在鄭氏集團中並不是一把手,鄭氏集團一把手是其父親鄭芝龍。

鄭芝龍沒有發兵救援南直隸,而是等待弘光朝廷滅亡後,擁護福建的唐王,

失去最強戰力部隊支援,張煌言和張名振並沒有氣餒,帶著魯王系主力部隊從寧國府馳援黃得功,豪格在寧國府兵馬不多,寧國府守軍被魯王兵馬擊潰,兵峰直抵應天府。

豪格大驚,被迫放棄進攻黃得功,率部回援應天府。

清軍和魯王系軍隊在應天府溧陽決戰,魯王系兵馬不多,卻同仇敵愾,清軍兵馬多實力強,卻也有一個弊端,一路勢如破竹,收編大量降兵降將,又因為步子邁得太大,沒有來得及消化吸收降軍。

打順風戰役時,尚能夠一起發力,打得明軍抱團鼠竄,逆風時,降兵降將再一次發揮本色,望風而逃,清軍和魯王軍隊戰爭中沒有第一時間攻下明軍,請軍中又大量降兵自行潰散。

見清軍潰散後,張煌言和張名振兵分兩路。

張煌言率部在溧陽和清軍決戰,張名振率部突襲高淳,將在此地駐守的孔友德部擊潰,和黃得功取得聯絡,黃得功得知魯王兵馬來援,令三千部下死守蕪湖,他率領三萬兵馬和張名振會師。

兩軍會師後,合力向西支援張煌言,此時張煌言率領七萬軍隊和清軍決戰,張煌言麾下部隊不僅僅有明軍,還有各地義軍,面對實力強勁的清軍,明軍將士捨生忘死,和清軍數次交鋒,每一次交鋒都損失不少兵馬,但仍舊是堅持到底,沒有潰散。

豪格動用八旗火器部隊,用紅夷大炮和鳥銃進攻明軍,紅夷大炮在野戰中並不突出,一次次轟炸並沒有給明軍造成較大殺傷,倒是鳥銃兵打死不少明軍。

清軍準備再一次發動進攻,豪格突然接到孔友德部被明軍擊潰訊息,他忙下令在南直隸其他各地清軍,速速嚮應天府聚攏,又令尚可喜部狙擊黃得功和張名振支援溧陽明軍。

黃得功和張名振部已經是下山猛虎,不管是綠營兵,叛軍,還是八旗兵,都不能阻止他們前進的步伐,黃得功和張名振一路橫掃清軍阻擊部隊,終於殺到溧陽,和張煌言會師。

張煌言部隊被打得即將崩潰,要不是援軍及時帶來,張煌言已做好自刎準備,援軍抵達後,豪格也非庸才,他親自率領八旗兵和明軍交戰,卻暗中下令明軍其他各部猛攻蕪湖,把黃得功大本營拔掉。

黃得功馳援張煌言時,就已放棄蕪湖,陛下也一直在他的軍中,他和張煌言,張名振商議,下一步應該去哪裡?

張名振,張煌言是魯王麾下將領,不好建議黃得功,倒是黃得功見兩人不說話,就想帶著部隊撤回到徽州府,以叢山關天險抵擋清軍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