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新來的鬱海宇,看過農場後提建議,我們能不能種植水稻的時候也養魚。”

王燕說道:“就是共生養殖,水稻和養魚,或蝦蟹等同時進行,因為水稻是澤地作物,除了曬田時期,有足夠的水,水生生物也可以除害蟲,增加肥料等。”

“他們以前的城市都是這麼搞的,這可以獲得水產的收成,還能增加水稻產量,他們有這種技術,我想還是應該利用起來的。”

城市農場的害蟲很少,但弄得好可以每畝增加糧食產量百分之十以上,還有增加肥料,增加水產都很誘人。

魚塘就是養魚的,但在鎮級,甚至到了縣級,面積也就那麼點大,難以大批次養殖。

鬱海宇就是上次被救起的人之一,他們原來那座海上城市的農場技術主管,這個職位不屬於工程技術類,但仍然算農業專家。

真正算工程技術類的是那種會培植改良作物的人員。

來到神龍城後,項楊也讓他擔任農場技術主管了,因為神龍城也很缺這方面的人。

王燕是所有農業方面的主管,所以鬱海宇也歸她管。

實際操作當然不行,但王燕本身也瞭解一點蟹田、魚田共生養殖方面的知識,她覺得這個辦法不錯,還可以緩解戰士出城狩獵的壓力。

增加魚類肉食,也可以增加食物儲備的多樣性。

“在人口增加前,可以試一下,如果效果好,以後也可以保持。”項楊也只是聽說過,沒見過。

因為這個技術含量也是有的,特別是管理比較繁瑣。

不僅是共生養殖方面本身的技術難度,也會造成出行比較困難,需要更多的時間準備等,一不小心出現水產和水稻都歉收也有。

加上額外的儲水量增加,城市重量提升,移動時消耗也會稍微有點增加。

當然,這個增加相對於得到的大量水產,仍然算微不足道,何況養魚還會給農田自然增肥,這會減少增肥之類的能源和其他資源消耗。

主要在於出行計劃的安排變得複雜了,種植本身也將變得更加複雜。

所以,陸上城市比較少搞這些。

空中城市則基本不會搞這些,事實上空中城市也沒有魚塘,他們平時也不大會養魚類。

但據說海上城市比較多,技術很過硬,現在看來是真的。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陸上城市,也包括空中城市,穿越野外,沒有交易場支撐的時間,出現連續幾個月是比較少見的。

因為地面上能到的城市,相對來說是最多的,陸地上的交易場也最多。

即便不是那種地理很好的地方,也可以建立維持一兩年,甚至幾個月的那種臨時交易場。

一旦到了海上,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單純海上的交易場,一般都要依賴小島來建立,所以數量註定不會多,交易場跟交易場之間,大多距離很遠。

也因此一次離開交易場的時候,飄在汪洋大海中的時間通常都會很長很長。

然後,蔬菜水果之類補充維生素的食物,就變得像淡水一樣的重要,對主糧的儲備數量要求也直線增加。

三個常規型別中,海上城市雖然能源消耗是最小的,但危險度排名第二,來自海底的攻擊有時候比來自海面和空中的更加麻煩。

危險度排第一的,自然是空中城市。

因為空中城市很難幹得過靠近的巨獸,在空中目標又顯眼。如果遠端無法排除危機,一旦被靠近,就會比較慘了。

陸上城市才是危險度排最低的。

生活艱難和舒適度上,空中城市和陸上城市差不多,各有千秋,空中城市相對會更穩,極少有顛簸的。

海上城市就排在最後了。

顛簸之類比陸上城市也小很多,問題出在物資供給上。

陸上穿越荒漠之類的地方,雖然對陸上城市來說,也很鬱悶,但那種地方雖然多,也並非全部都是。

海上就不同了,除了海岸線附近,一眼望去可全算是荒漠,這是由水構成的海之荒漠。

出去一趟,需要幾個月,半年,甚至一整年都會比較常見。

這是一出發,就會長期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