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區的事情安排完,接下去項楊才去農墾區。

這個其實是最難安排的,整個從事農業和養殖業的人員,一共四百來人,包括新加入的,幾乎佔了人口限制規模裡的一半。

畢竟人口限制裡面的,才是真正的勞動人口。

而真正的技術人才並不多。

說白了,農場人多,擁有核心技能的人卻並不多,這裡沒有太多能人,也是最容易被替代的群體。

小孩子如果想找點事做做,也大多會來農場幫忙。

可見這裡所需要的技能水平了。

因為廢土移動城市農業屬於室內農業,利用了太多城市功能的特性,跟外面的農場完全不同。

也沒有太高深的農業技術,原本的農業也算看天吃飯的行業,而這裡卻不需要太關心天氣問題,也不需要太關心蟲害之類的事。

反而最需要的是怎麼利用城市功能,以及怎麼配合城市的移動計劃。

但民以食為天,農業在任何地方都是關鍵行業,是養活整個城市的核心所在。

在移動城市內部,農業作為一個大區域設施,不像工業區那樣還可以選擇裡面的工廠,並自己建立額外的工廠。

農墾區,其內部的所有單元設施,諸如農場、魚塘等,全部是自動獲得的,沒有可選擇性,佔用面積也最大。

雖然是大區域設施,但卻分開位於很多完全分離的地方,甚至從最低的一層,到最上面的一層都有。

這也造成了管理的困難,核心工作裡不用什麼太多的技能,卻需要比較高階的管理人才。

這就是原因所在。

項楊也考慮了很久,去工業區前就通知過農墾區的各主管和小組長,在第一層農場的釀酒廠集合。

農場是沒辦公室的,全部是生產和儲存用設施。

自己打造的釀酒廠作為了半個農業設施,設立了一個辦公室,也作為那邊開會、安排工作的場所。

畢竟,釀酒廠跟整個農場的關係太緊密了,原料也是直接從這裡獲得,自己弄的廠選址在這裡,自然也不是隨便做出的選擇。

項楊直接去那邊。

人員已經全部過來了,就等他到來。

項楊也一樣公佈了農墾區將設立大區主管的計劃,主管所有稻田、果園、菜園、各類養殖場、魚塘等所有農業設施。

並提拔鬱海宇擔任這個大區主管。

主要是鬱海宇在海上城市擔任過農業技術員,也是魚田,蟹田等共生養殖方面的專家,在水稻種植和漁業養殖上面都比較內行,屬於技術型人才。

從進來後的工作表現,也證明了他是個好學的人,管理水平也可以。

“咦,居然不是王燕。”

“王燕還是隻負責所有農場吧。”

項楊才剛剛認命完鬱海宇這個大區主管,底下不少人心裡就納悶了起來。

在農場被升級為農墾區前,所有農場都歸王燕管理,也包括各個養殖場,但事實上,除了稻田、果園、菜園等用到農地的設施外,魚塘養殖場等並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

只是在城市移動的時候,由王燕安排各種出行計劃。

說白了,由她協調整個農業設施方面,因為整個農場和養殖場都沒什麼太高階的人才。

像魚塘和養鴨場的澤地生態系統,也是由阮世傑妻子幫忙搞起來的,這些有技術含量的東西,農場自己的人也根本搞不定。

但阮世傑妻子是學者類研究人員,並不屬於農場的人,也不歸任何農場的管理人員管轄。

農場和各類養殖場聚合,升級為農墾區,並出現畜類養殖場後,整個農業系統變得極為複雜。

因為不僅僅是所有農業類設施聚合在農墾區裡面,農地數量變多後,更是分開散佈在更多的地方。

縣級後,神龍城達到了十二層,一些不同農墾區之間的距離更是相當的遠。

而養豬場、養雞場也變得規模更大。

鴨舍升級為養鴨場是有提示的,但養豬場和養雞場的規模增加,卻沒有任何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