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小打、大打,還是以拉扯為主,都需要一個人站出來明確思路。

扣馬其實知道手底下這批人的定位。

比如在SKT,大部分時候,Faker會讓步小輔助Effort,但關鍵決策以Faker為主,比如偷家、大龍;

在KT,Score習慣發聲;

在SSG,coreJJ聲音很大,尤其遇到安必信狀態不好的時候。

對於這個問題,扣馬有些頭疼。

很多時候,選手判斷標準不一樣,有些在中路看來很重要的事,或許輔助根本不在乎,比如爭藍,優勢方擴大影響力比較好的辦法,就是帶著打野把第二條藍吃了,以此鋪墊先鋒團線權。

中路覺得很重要,輔助卻不一定這麼想,畢竟提前過來需要搶時間差,有這個功夫,可以從別的地方找回場子。

一想到一週之內,要讓選手適應這些瑣事,扣馬就覺得工作量不小。

磨合啊磨合,也不知道那個男人會怎麼做?

……

秦明不知道自己正被扣馬惦記著。

他覺得工作還算簡單。

早2年,他就清楚兮夜的舒適區在哪。看兮夜打得最好的一段時間,康迪在幹嘛就知道了。17年,只要兮夜想打優勢,康迪前十分鐘,平均一分半路過中路一次。

說實話,紅米打下的底子已經很好了,只是賽訓工作荒廢,兮夜打著打著,又變得隨心所欲起來,每次復個盤都像走流程,這能糾正好細節?

也別怪WE管理層覺得花了錢沒用。

17、18這2年,算是WE最捨得花錢的時候了,覺得大舅子狀態下滑,場外事多,立馬挖來IMP競爭上崗,這能說WE躺平?

為什麼成績不好?

沒心氣,教練組不幹事,這裡面,後者才是主因,因為輸多了,Kid那個心態就是最好的概括:別聊了,先點菜吧。

打比賽沒激情,怎麼維持動力?

這天。

兮夜搭檔寧打完一場訓練賽,秦明就在旁邊幫他覆盤,“你想換血,你怕跟打野講嘛?我其實有點搞不懂,你想爭接下來的一兩波線,你也知道存在風險,那你為什麼不說?你不說,指望隊友有讀心術啊。”

兮夜捏捏衣角,覺得這一幕有些熟悉。以前,好像紅米也強調過,中野做事要一致。只是近些日子,他跟康迪的溝通越來越少,有時候,他弄不懂康迪想幹嘛。於是,也就少說多做了。

“要不要換血,不用我來強調。這樣吧,你跟寧固定一下前六級的思路。這個版本,不怕打得教條,就怕攻防節奏跟不上頻率。”

秦明才不去平衡關係。

這麼短的時間,資訊越明確,打起來才越有底氣。他要做的不是提升溝通質量——這是水磨工夫,跟亞運會沒關係,而是梳理好主次,一個回合內的事,必須達到怎樣的程度,然後根據對手反應,決定下一波怎麼做。

對線期,教練沒辦法控制換血程度,但能控制整體走向。

說白了,跟LCK代表團比賽,只要前10分鐘,能玩明白中野,就不用擔心平衡不了資源交換。

下達了新指令。

兮夜調整思路又跟Rookie對位一場。

這一次,兮夜終於用均勢英雄,打出了想要的局勢。概括起來很簡單,四級回第一波家,傳出來看T,如果Rookie不T,看情況攢線推,如果對交T,第二個藍之前,提前叫寧賺出血量優勢,然後穩住狀態別給機會。

這樣一來,再去觀察下路對位情況,保持人數均勢落位爭藍……這麼打,先鋒團很難吃虧。

兮夜心裡挺感慨的:他第一次發覺對線能分幾步走,然後再從流程裡控制變數。

跟紅米比起來,秦教太懂速成了,也難怪洲際賽打完,兮夜跟Mieko閒聊,Meiko會那樣吹捧秦教。作為圈內人,兮夜清楚,很多教練根本搞不懂遊戲經濟,不知道怎麼打才是最優解。同樣的陣容,有些隊伍就是效率更高,滾雪球更快。

又過了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