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似乎有很多毛病?

但只要優勢不斷節奏,團結就是很有效的施壓,而冒險找機會,找到了就能撕開防線。

換句話說,ig靠個人實力各自為戰,是一個可以作為保底體系的存在。

不管打誰,只要手感熱,都能打一打。

雖然簡單,卻也粗暴,只要把球交給rookie,讓他去接管,可能不是每次都能c,但他c的局佔到了大多數,這種穩定c的能力,很難打不出東西。

只是說,戰術素養高的隊伍更能隨機應變,能用更多更省力的辦法達成目的。

就好比破題,人家有十幾種解法,十幾種!你呢,解法少不說,還得看中路優勢多少,才能靈活調整威脅程度。

至於指揮嘛……

名單上,寶藍的名字底下有被標註。

很多人喜歡由果推因,因為冠軍,所以xxx,那這就沒有討論空間了。

冠軍的因素有很多,狀態、版本,天時地利加人和。

如果落入刻板印象的話,未免不太深入。

在有些人眼裡,s8寶藍絕對世一輔助,但在有些人眼裡,又是垃圾到根本打不上lpl,純純吃到團隊紅利。

是什麼讓觀眾的評價如此兩極分化?

甚至,這不是黑粉跟粉絲如此說,而是大部分人真的有這樣的疑惑。

再者,加個限定詞的意思,是因為寶藍s9狀態下滑了,所以不聊他是嗎,可從表現和日常出發,經過世界賽的洗禮,寶藍在經驗方面明顯有進步。

所以有沒有可能,一支戰隊打得不順的時候,就是會起伏很大?

而在這些起伏裡,因為奪冠了,一部分人的印象會被重新整理,下意識忘記了s8,ig下路其實也是短板。

既然是短板,那就肯定存在原因,到底是戰術不支援,被犧牲了,還是說,記憶真的被奪冠掩蓋,下路其實沒變,還進步了,只是絕活被削,看起來高光更少,才顯得如此?

為了找到答案。

秦明在傳統的六邊形指數里,引入了其他資料。

比如輔助的有效視野率、有效先手率;比如c位的回合擊殺、多殺、對位經濟、傷轉和白給,打野的地圖控制、拼懲、回合節奏,以及ad位的經濟與傷害表現輪動閾值。

這不算一個大工程。

很多對局資料是被記錄好的,只是很少有人願意把它總結到一個框架裡,當然,未來的聯盟,很多隊伍重視資料。

從印象論來看,寶藍鑑於一線和四線,薛定諤的搖擺,讓人以為他分裂了,可從畫像來看——

注意,這裡必須引入一個前提,那就是優勢局跟均勢/劣勢局完全是兩個概念。

劃定好範圍和各種條件,再往裡面套就很簡單了。

17年寶藍的先手率不過6.5,有效開團在5成左右,值得說明的是,他在均勢/劣勢局的表現沒有那麼不堪,開團指標是下滑了一點,但這是正常波動,應該不會有人把互相忌憚的局勢,當成必須完成的任務。

而橫向對比的話,小明的先手是九成,有效開團在八成,這意味著他大部分時候都能把團戰開啟的權力握在手上,並且開到目標單位。

注意,打團的因素有很多,這裡只限於輔助應該做得事,就是開啟團戰或者保排,再細分的話,這裡只討論先手,不討論輸贏,因為團戰輸贏不是輔助完全能控制的事。

換句話說,你用什麼來區分一線標準?

贏?

還是資料表現。

透過現象看本質,能在lpl立住的輔助大多還有一手指揮決策,哪怕拋開這種判斷上的經驗,lpl輔助的先手指標普遍在6成左右,好點就8成了,極優秀份子能摸到九成。

從這個方面來看,寶藍不偏不倚,只是及格。

如果再用這個指標來套優勢局的話,因為優勢,所以主動的一方有更多先手的權力和更多容錯的權力,哪怕沒開好,一般情況下,也不會打得輸褲子。

另外,為了區分逼身位也是一種開團,拿某場經典大氣層的對局來說(ig打grf第二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