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些的時候,秦明帶著他的戰隊構想,見了王撕蔥。

就像在望江閣說得那句,他的確對這支ig不陌生。

不管是回顧交手的比賽,還是集訓的時候幫ig模擬過bp和攻勢內容,從這些方面,他不難了解ig成員的風格特點。

對17年的ig來說,他們經歷了下野改造,經歷了西皇折翼,經歷了季後賽苦戰終究不得,短短一年時間,ig從上到下,除了中輔,就沒有特別穩定的固定出場。

甚至可以說,直到夏季賽最後2周開始衝刺,他們才建立了以中野為核心,輻射下路的打法。

當時的寧,表現出來的特質已經有了後世的雛形,比如對面開野思路太花哨,且本隊進攻節奏因為意外斷檔,他就會變得很迷茫,下意識等大哥站出來。

但比較好的一點是,他表現的迷茫不是兩眼一閉,野區開刷,提升自己的發育,而是守在中路兩側,學習kid的保爹大法。

這並不意外。

畢竟春季賽的時候,他還是ad,如果不是在ad位上沒那麼大的天分,他不會轉型打野。

人挪活,樹挪死。

他是聯盟賽場挪活的一個典型。

打野這個位置不需要對距離的敏感性擁有太高的境界,去掉這一短板,季後賽的寧打得還算合格,贏的局跟他有關係,輸了不是最背鍋的那個。

如果再算上時間,那他算得上優秀。

只用了半年就進入角色,存在些許不融洽,這非常的正常。

說開打野。

17年季後賽的ig就全靠個人進攻來創造機會。

一直以來,這個隊就不太會使用頂尖力量,rookie作為院長,空有一身武力,卻不知道怎麼發揮,對線期尋求突破,突破不了就看團戰硬操作,這跟路人局大哥沒什麼區別。

於是乎。

只要對線不被爆,默契比ig強的隊實在太多。

因為ig的進場配合很散亂,這也是rookie一個人的高光佔據全隊8成的原因,因為亂,才越發突出有一個人在秀,否則這樣的隊伍進不了季後賽,能進,那一定是團戰出現了很多力挽狂瀾的操作。

比如打edg的發條拉雙c,辛德拉推3個……這樣的鏡頭看似顯得rookie很強,卻也越加顯現ig的無奈。

如果有需要,誰願意只有一個終結點?

畢竟擔子壓多了總有鬆懈的一刻,rookie又不是不會犯錯,他也會急,也會被陰。

哪怕如此。

ig的中野體系依舊很糙。

團結很多,但聯動很少,缺乏形成正向反饋的機制,大多隻流於表面,比如打野保中,中路優勢就行。

除此之外,就更別提ig那糟糕的視野和轉線了,買來duke發揮不出來,不給戰術支援,那買來幹嘛呢。

當然。

ig不是沒有嘗試過讓duke發揮,他們試過選出一套清線快,邊路優的陣容,但實際操作起來,邊路正帶著呢,正面瘋狂被開。

為什麼?

因為不止是被對手開,其他冒險找機會的人太多,迷失的人也太多,找不清該在上路清線出去的節點,應該做什麼,減少做什麼。或許賽前有這個概念,但打得時候總是事與願違。

於是。

ig沒邊帶了,就是重置邊線,然後團結,這也是路人局最喜歡的方式,咱別管邊路到底怎麼樣,只要兵線沒威脅防禦塔,那就趕緊過來團結,你沒到我被開了或者我開了沒打過,那鐵定上單有問題,來都不來,你有贏遊戲的積極性?

至於站位,那也是糊塗賬。

ig的陣型就是打起來誰快了誰當第一波進場吸引視線的先鋒,退後的時候,誰慢了誰變前排,對地形的利用純看選手個人嗅覺,這就顯得寶藍有點僵硬。

他總是有點遲鈍的那個。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