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

每次關鍵的團戰,都發現了同樣的問題。

那就是裝備差距。

上單和雙C落後幾百塊,看起來不算什麼,隨隨便便打一分鐘的錢就能追平。

正常來說,很難左右局勢。

但是。

這幾百塊卡在大件合成之前,就麻煩了……

要知道。

上單的血手板甲。

中單的金身法穿。

AD的無盡輕語。

每件裝備成型之後,特效都能帶來質的變化。

反之,就算只差最後一步升級的錢,幾個零部件加起來的意義也要小的多。

“SKT拿出真東西了。”Doinb不意外:“以前好像只有和LPL隊伍是這麼打。”

“以前大家不懂嘛。”霧天轉了轉手上的圓珠筆:“S4之後其實都看出來了,EDG去年MSI就是莽贏的,所以他們沒必要繼續藏著。”

有很多觀眾感到奇怪。

那就是為什麼LCK面對LPL賽區的時候,打的非常輕鬆,勝率最高。

歐美其次。

港澳臺最低。

對比各個賽區的實力,出現這樣的結果,很不合理。

根源就在這裡。

碰到港澳臺冠軍閃電狼FW的時候,LCK隊伍打的相當隨意,沒有什麼環環相扣的節奏,基本都是靠個人能力玩。

面對歐美,也沒有做特別極限的設計。

和LPL隊伍碰撞的時候,節奏卡的密不透風,根據裝備成型速度來控制資源重新整理時間。

所以才會出現LPL隊伍的領先很虛,幾乎沒起到什麼實際作用。

LCK隊伍領先之後,堪稱一面倒。

畢竟關鍵裝備合成之前的幾百塊,和關鍵裝備合成之後的幾百塊,價值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舉個例子。

同樣幾厘米的長度。

前者相當於兄弟。

後者約等於頭髮。

不再藏著掖著,用這樣的節奏去欺負TSM,效果近乎碾壓。

TSM倒不是看不出來。

到了這個賽季,除了外卡之外,主流賽區的理解差距並沒有很大,EDG去年就看透了的東西,TSM今年肯定也清楚。

問題是。

硬實力拼不過啊。

LCK賽區和LPL對比,只是上單和AD的個人能力相對差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