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荀公達
章節報錯
經過劉協簡短敘述,荀攸心中迅速勾勒出英明睿智、手段老辣的天子形象。若不是眼前這張面孔如假包換,荀攸簡直誤以為小皇帝被掉包了。
真是獄中百日坐,外間已翻天。曾幾何時,一個怯懦少年竟成長成今日模樣。最大程度發揮為人君父的優勢,政治敏銳性簡直令人吃驚。更讓荀攸摸不著頭腦的則有兩件事:一則小皇帝如何提前得知王允他們誅除董卓的計劃;二則為何小皇帝對王允抱有一股深深的敵意。
既然一時想不通,荀攸就暫時按下不表。思忖再三,拿定主意,對劉協言道:“陛下聰慧,尚書檯諸公皆老成謀國之輩,臣本不該輕易置喙。不過先前臣亦曾計劃謀刺董賊,對斬首之後的安排有過謀算。臣有一言,區分輕重緩急。”
“何謂輕重緩急?”劉協自己事自家知,他只是佔了一個穿越者的便宜,論才智論能力只是中人之才,否則前世也不至於十年科員飽受挫磨。
今世作為站在權力頂端的上位者,他只需要選擇智謀之士為其出謀劃策,憑藉後知先覺作出最符合歷史大勢的決斷即可,而這就又來到了他專長的領域。剛才求教其實更主要的是表現出禮賢下士的模樣,讓荀攸徹底傾心,沒想到深居囹圄的荀攸還真讓他有意外收穫,故而臉上喜色並非裝模作樣。
“以長安周邊形勢而論,長安為重,城外為輕;郿縣為急,函谷需緩。以天下作為棋局,關西為急,關東需緩;收心為上,攻伐其次。《論語》有云,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必須高築牆、廣積糧,攬賢才、練精兵,然後徐圖重整天下。”荀攸擔心少年人容易犯急躁的通病,而大漢經不起多少折騰,是以冒著觸怒皇帝的風險勸諫道。
“公達果真智士,許多道理朕只模模糊糊有個感覺,彷彿隔了層窗戶紙,經你這一捅破,立即清晰起來。公達真可謂朕之張良。”劉協半是恭維半是出於真心。
就這樣一人誠心求教,一人毫無保留的作答,君臣二人就著些許酒菜,在囚室中呆了足足一個時辰。
劉協是心服口服,能夠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絕對不是簡單人物,對另一荀心中更為熱切。荀攸也頗有感觸,雖然小皇帝有些問題顯得稚嫩,有些問題異想天開,但口中不時蹦出那些不知從何得來的經典語句,都夠他咀嚼良久。
接近晌午,君臣二人這才意猶未盡的從囚室中走出。劉協與荀攸一起乘車,直抵尚書檯,當場任命荀攸接替董璜空出的侍中位置,然後安排鍾繇將荀攸送回家中。
鍾繇與荀攸年紀相仿,同出潁川世家,彼此十分相熟。在路上,鍾繇向荀攸隱晦介紹了劉協大病一場卻因禍得福,高帝託夢相助的故事。讓荀攸也暗暗心驚,愈發堅定了輔佐明主再造中興的信念。
就在劉協探訪廷尉獄時,皇甫嵩換了戎裝,帶著幾個親隨家將,快馬來到城外胡軫軍中。
把守營門的軍官遠遠看見皇甫嵩,立即越過柵欄,出門相迎。縱然皇甫嵩遠離軍隊閒置兩載,且與董卓互相齟齬,但神仙打架,無關凡人。小軍官只知道皇甫嵩數代為將,恩威素著,必須恭敬相待。
至於皇甫嵩有什麼非分要求,自己跑腿傳話就是。這就是小人物的生存哲學。
近到跟前,皇甫嵩從腰間取出詔旨,高聲喝道:“有詔,速速開啟營門。”
守門軍官看著高高舉起的尺一詔,知道必然有潑天大事發生,當即揮手讓士卒們搬開柵欄,放皇甫嵩入營。
就這樣,皇甫嵩一路直入軍營主帳。等皇甫嵩已經佔據主位,胡軫這才慌亂的帶著手下親信來到營帳。
看著氣定神閒的皇甫嵩,胡軫有些氣急敗壞:“義真公,你也是涼州名將,怎麼敢擅闖兵營。若是你現在退出,我看在皇甫家數代為將的面子上,就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如若不然……”
皇甫嵩不作理會,只是吩咐親衛擂鼓聚將。
胡軫臉色一陣紅一陣白,急促喝道:“皇甫嵩,休怪我翻臉無情。左右,將私闖軍營的賊人給我拿下。”
胡軫手下都是涼州人,素來信服皇甫嵩,胡軫發出如此命令,一時間進退兩難。見手下不服從命令,胡軫臉色更是難堪,左手扶在腰間佩劍劍柄上,下一刻就要拔出動手。
這是,皇甫嵩從身側親信手中接過詔旨,舉在胸前,平靜說道:“天子有詔,胡軫還不接旨?!”
見皇甫嵩果然有備而來,胡軫登時有些站立不穩。聽到手下彙報皇甫嵩闖入營中,他就隱約覺得大事不好。此刻皇甫嵩拿出詔旨,更是讓他神情恍惚。莫非太師出事了嗎?為何自己沒有得到任何訊息?
胡軫究竟是胡軫,雖然大敗於孫堅,但董卓依然用他為中郎將,令其統兵震懾長安,看重的就是胡軫的忠心。儘管預感不妙,胡軫依然咬牙說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文才只知道有太師,未聞詔旨也。”
皇甫嵩眉毛高挑,冷笑兩聲,厲聲喝道:“目無君上,喪心病狂!沒想到你胡文才愚蠢至此。也罷,就讓你死了這條心。”說著,從另一側親衛手中接過木匣,從匣中拿出一個面容猙獰的人頭,展示給現場諸位。
胡軫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剛剛過去一天,太師董卓竟然天人永隔。一代梟雄竟然化作了一顆首級,實在令胡軫難以置信卻又不能不信。頃刻間,胡軫跌坐在地,失聲痛哭。
不多時,營中將領盡皆聚齊,皇甫嵩出示完董卓首級,接著又當眾宣讀了朝廷詔書,引得一干將領議論紛紛。
等對面議論聲漸漸平息,顯然是接受了這個驚天霹靂後,皇甫嵩伸出雙手,高聲說道:“董賊伏誅,天子有令,只殺首惡,脅從無論。服從詔旨的站在左邊,違抗詔旨的站在右邊。諸位早做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