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小皇帝如此質問,呂布心中臥了個大槽。

誅董之事極為隱秘,弄不好很容易遭到反噬,君不見荀攸、何顒等人謀刺董卓,尚在謀劃階段即走露風聲,何顒自殺,荀攸入獄等待判決,其餘參與人等俱都狼狽逃離長安。

董璜身為侍中、兼任中軍校尉,親信眼線遍佈宮城內外,知道密謀的人當然越少越好。小皇帝年才十二,乳臭未乾,人品、習性尚未可知,誰敢將此大計向他和盤托出?

王允身為司徒、尚書令,自然有資格草擬詔書。實際上,小皇帝登基以來,頒佈的數百成千道詔書,又有哪個是經他小子同意的?小皇帝這時候明知故問,擺明是在挑刺。

可知道挑刺又如何,皇帝問話站住了一個理字,沒有皇帝背書,詔書就是矯詔,誅董的合法性就大打折扣。

呂布作為一員武將,明明對面只是一個黃口小兒,急切間不知如何回話,如同吃了一個蒼蠅一般,咽不下去,吐不出來。

看著呂布一臉尷尬的表情,王允同樣臉色難堪。當著滿朝公卿的面,他即便心中再為不悅,也不可能向皇帝發難,甚至不能不回答皇帝的問話,只好重新跪下請罪不止。

因此便開口為呂布解圍道:“陛下,此間謀劃皆老臣所為。易曰:臣不密則失身。為順利誅除董賊,臣不得不將密謀限定在最小範圍內,陛下身側耳目眾多,是以沒有向陛下請示,望陛下恕臣矯詔之罪。”

說完,免冠謝罪又反將一軍:“臣謀議誅董,實乃出於忠骨血性,並無完全把握,未向陛下言明也是害怕萬一誅董失敗,罪責止於臣等,萬萬不敢牽連到陛下身上。”

不止王允,一同謀劃誅董計程車孫瑞,王允一黨的公卿俱都幫王允請罪求情。一時之間,請罪之聲此起彼伏。

首次交鋒,雙方各有得失。劉協雖然有逼迫功臣的刻薄之態,但更重要的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樹立了聰明早慧的睿智形象,不僅對於他早日親政大有裨益,而且公然宣示了值得投靠的價值,在此朝堂動盪之際,為不願意阿附王允的朝臣提供了進身階梯。

而王允也透過此番行動,消解了小皇帝頗為犀利的詞鋒,鞏固了大義凜然的人設,也向眾人昭示了王黨的實力。雖然最終取得了勝利,但王允並沒有多少喜悅,反而更多是心驚。

從未想到,一個稚嫩少年竟然如此口舌便給,對權力運作有著如許的敏銳,對自己更是有著隱隱的莫名其妙的敵意!

就在王允心中翻江倒海之時,突然感覺胳膊上傳來一股扶持之力。劉協一邊俯身攙扶著眼前老臣的臂膀,一邊赧顏道:“司徒何至於此,朕剛才不過是開玩笑罷了,不必當真。”

待扶起王允,一眾跪拜的公卿也紛紛起身後,劉協接著說道:“王公且慢,朕還有一言。董賊欺朕年幼,擅政專權,隔絕內外,致使朕深居宮中,不得聞天下事,更使天下敗壞若此,朕每每想到這些,便深感愧對列祖列祖。”

劉協臉上浮現滄桑愧疚表情,與其稚嫩面孔形成鮮明對比,讓許多數代仕宦於漢廷的大臣,暗自垂泣。

感情醞釀到位後,劉協動情說道:“幸賴司徒撥亂反正,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自先皇逝後,大漢經歷了太多波折,朕雖年幼,困於深宮無事可做,頗多感思,又於夢中得神人傳授,思得一個道理,若是有機會能夠推翻董賊,那從此之後,朕之行事,每與卓反。”

劉協自顧自在殿中走了數步,來到楊彪身邊,牽起楊彪的手,說道:“比如,董賊蔑視士人,屠戮袁氏,肆侮楊氏,天下士人飽受摧折,也令朝廷大失關東人心。於情於理,朕都要重新振作收攏人心。本朝士人,首推袁楊,兩家可謂士人翹楚、天下楷模。袁氏在關西族人為董賊屠戮殆盡,只能為之隆重發喪,褒獎忠義。楊公屈居光祿大夫,忠義之心不減,是以朕想讓楊公輔弼司徒,不是為了和司徒爭權,實則是為了彰顯朝廷嶄新氣象。”

單憑上述一番話,任誰也想不到這是出自一個十二歲少年天子之口。不少人心中感慨此為朝廷之福、社稷之福,也有人擔憂君臣爭權、紛爭再起。

不提眾人心思擾擾,單論劉協這一席言語擠兌,即便是飽含奪權私心,可明顯佔著一個理字,讓王允想不出反駁的話語,只能悶不吭聲,算作預設這個結局。

劉協是君,王允是臣。君臣之義,不可廢。雖然此時不像後世大清時候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感謝光武帝大興儒學,讓忠義孝悌深入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確。

君臣交鋒,王允天然處於弱勢地位,他又不是不受約束的董卓,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肚裡咽。

劉協一招得手,放開楊彪,緩步走回御座,高聲說道:“董賊既除,當務之急,最為關鍵的便是撫平長安內外數營駐軍。事關軍事,還請皇甫嵩和呂布一起到尚書檯議事。”

如果可以用一句話形容王允此刻心情,那最為恰當的就是“見鬼了”。小皇帝彷彿預料到會有誅董的事情發生一般,早就下好了先手棋,將與自己和呂布抗衡對壘的人選都已選定,還處處拿言語來擠兌自己。這讓王允有些後怕,也感到幾分被羞辱的意味。

特別是剛才小皇帝言之鑿鑿的“隔絕內外”,明顯是語帶威脅。若是自己不願讓小皇帝參與後續處置,若是小皇帝不管不顧甩過來一句話,自己又該如何剖心挖腹自證清白?

濃濃挫敗感襲上心頭,王允有那麼一瞬間甚至想著撂挑子,讓咄咄逼人的小皇帝自己去收拾爛攤子,看他做起事來是否如他口舌這麼便利。可責任心、進取心都不容他如此任性而為,只能收拾心情,準備尚書檯中一番惡戰。

但願小皇帝能夠有自知之明,否則他就是拼上清譽也要阻攔小皇帝胡鬧。

不多時,朝會結束,大部分公卿帶著頗為複雜的心緒各自散朝,唯有劉協、王允數人一路向尚書檯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