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儲位(第1/2頁)
章節報錯
“君上,趁著君上在臣妾這用早膳,臣妾冒昧想多嘴問君上一件事,臣妾以為所問之事乃是家事,但只怕君上又得斥責臣妾干政。”
衍星殿內,菀芷同上官麟正當享用早膳期間,菀芷卻不由得扭捏起來。
“既是家事,國後且安心問朕便是,朕定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上官麟隨即拿過一方糕點,徑直掰下幾縷碎粒放於嘴裡細抿道。
“君上當真讓臣妾說?確保君上聽了不會龍顏大怒同臣妾翻臉?”菀芷順勢舀了一碗羹湯遞了過去問道。
“如同國後所說,你所要問之事乃是家事,只是家事,你我二人便同尋常夫妻那般有商有量便是,朕又如何予你生氣,斥責予你,更不必說龍顏大怒同你翻臉了。”上官麟不禁眯著眼笑了笑道。
“當真不生氣,不發怒,不斥責於臣妾,同我翻臉?”菀芷歪著頭一臉鄙夷的探問道。
“君無戲言,朕說了不生氣,不會斥責予你,更不會同你翻臉,那朕就一定不會生氣,不會斥責於你,不會同你翻臉。”上官麟順勢端起羹湯細細嗅聞了一番。
“既是君上開口,那臣妾便是放心了,君上說話自是一言九鼎的,不會誆騙臣妾,如此,那臣妾便說了。”菀芷不禁長舒了一口氣。
“朕之所言自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過你要有話要問朕,可是得快著點,因為過一會兒陪你用完早膳,朕就得接著去處理政事了。”說罷,上官麟忙倒了倒碗中的羹湯,接著,便津津有味的喝了起來。
“我同君上所出之子,唯有瑾瑜同瑾年二人,瑾瑜這孩子,已然是乖戾張覺成性,自不成氣候了,且現下又被君上你放逐於函谷遠地,但不知君上,對瑾年那孩子,怎麼看。”菀芷凝視著上官麟,眼裡似是閃過一絲的一樣。
“瑾年那孩子,的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他身上,朕瞧著,頗有朕當年意氣風發的影子,小小年紀便有一番大作為,實屬難能可貴。”上官麟頓了頓不禁感慨一番。
“瑾年自是君上同臣妾的驕傲,他自小便是個讓人省心的人,長大後,又集功勳於一身,坊間更是稱讚其有君上昔日之神勇威風。”菀芷不禁欣然一嘆道。
“所以,國後想問朕什麼?”上官麟遂即斜眯著眼探問道。
“臣妾想問的是,瑾瑜同瑾年二人,君上更較為屬意哪個,雖說無論君上屬意哪一個,他們都是臣妾與君上所生的孩子。”菀芷望著上官麟繃緊的神色,一臉戰戰兢兢的問道。
“國後所想問朕的問題,其實是想問朕,瑾瑜同瑾年這倆孩子,朕更看重哪個來做自己的繼承人,即為我南國下一任的君王,朕可有說錯?”上官麟隨即莞爾一笑地問道。
“君上,可是臣妾又幹預朝政了,如此,臣妾不問了……”言及如此,菀芷不由得耷拉著腦袋,將臉垂喪了下去。
“誒,無礙,國後既是想從朕這裡知道一個答案,朕說予你知曉便是了。”上官麟隨即釋懷道。
“君上先前已然告知臣妾,後宮不得干政,現下臣妾又這麼冒失的一問,君上就不怪臣妾干預朝政之罪麼?”菀芷凝視著上官麟,眼裡滿是柔情。
“國後方才也說了,你同朕之間所說的話,乃是家事,既是家事,我便不是這朝堂上的君,只是你的夫,夫妻之間聊一下家長裡短的,朕又為何遷怒於你,責怪於你?”上官麟望著菀芷,一臉寵溺。
“那君上的答案是……”菀芷望著上官麟,一臉疑惑不解的問道。
“國後啊。”言及如此,上官麟轉身同菀芷對坐相視之,緊握著菀芷的手。“實不相瞞,朕也想過立儲一事,瑾瑜同瑾年,雖都是你我所出,論德行,才能,人品,瑾年自是比瑾瑜勝出一籌,朕自是更為屬意瑾年來做朕的接班人,繼承大統,可是朕不能現在就立馬定下瑾年為儲君,一旦確立了儲君,無異於在一個靶子上面清楚的標上了一點,因而使得瑾年成為眾矢之的。”
“如若君上有意想立瑾年為儲君,那遠在函谷的瑾瑜……”言及如此,菀芷不禁凝下聲來。
“自古以來,為了權利,為了帝位,總免不了流血犧牲,兄弟之間不顧及情分,互相殘殺,你爭我奪,這些早已屢見不鮮。”上官麟似是若有所思一般的悵然一嘆道。“況瑾瑜那孩子,比之厭棄他,朕更是希望他能真正的改過自新,朕總想著瑾瑜那孩子還能再變好……”
“如果瑾瑜能變好,君上可有想過立他為儲君。”菀芷凝視著上官麟一陣惶恐道。
“如若他能變好,朕也不是沒考慮過,只是把他同瑾年放一起考量的話,朕自認為瑾瑜終究不適合做一國之君,國後啊,一國之君可不是說說那般好做的,一代帝王,除了有手段,有計謀,還得仁義,以仁孝治國,方可平天下,所謂恩威並施,就是此道理。”言及如此,上官不禁站起身來踱著步說道。“瑾瑜雖剛勇,滿腹心計,但是他缺乏仁愛,詭計多端,只圖一己之私,反觀瑾年,以仁愛、孝心,智謀得益於天下,坊間對其,可是稱讚有加啊。”
“如此看來,瑾年確是作為一代君主的好苗子。”菀芷不禁長舒了一口氣釋然道。
“也就是趁著朕還在,他們倆兄弟只明裡暗裡的鬥來都去,如若朕有朝一日駕鶴西去了,他們倆指不定得拼個你死我活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朕遲遲不肯立儲君的原因。”上官麟不由得拍了拍菀芷的肩膀一頓感慨起來。“好了,這早膳也用完了,時辰不早了,朕還得回昭華殿去處理朝政之事,就先不陪你了,晚點過來陪你用晚膳。”
“臣妾恭送君上。”
說罷,菀芷便站起身來朝著上官麟遠去的身影欠了欠身。
“兒臣見過父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