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將軍劉虛先領兗州刺史,後荊州刺史諸葛笑峰亡故,劉虛遂領荊州刺史,治江陵,以長史左浚、治中展寅等一幫荊州舊日官員主持荊州民政之事。

未幾,左浚、展寅皆年高衰朽不能視事,二人先後請辭,朝廷允准,賜二人告老之禮甚厚。朝廷遂用朝臣司馬綱為荊州長史、荊州官員蒯衡為治中,輔佐劉虛治理荊州。

司馬綱為大司農司馬磊宗族,亦精通文治,善於理民,長於經濟,所以朝廷此番用其治理荊州。蒯橫為荊州襄陽本地士族,多有人望,潛龍丞相前番治理荊州時候,蒯恆便是公安縣令,其人也是治理民政之才,此番展寅告老,潛龍便用蒯恆接替其位。

劉虛遂坐鎮荊州江陵,重用二人,治理荊襄九郡,數年,荊州富饒,經濟興盛。

但因為諸多原因,荊州局勢並不是很安定。

荊州武陵郡、沅江等地,有五溪蠻部,五溪蠻非漢人,但是又在荊州境內。五溪蠻是荊州境內歷來存在的一支蠻夷,其年代已經久遠。

武陵郡有五溪,謂雄溪,樠溪,酉溪,沅溪,辰溪,都是蠻夷所居,所以稱作五溪蠻。

五溪蠻在前漢、後漢時代都曾反抗過朝廷,並屢次打敗王師。季漢時期,昭烈帝在西川稱帝,招撫五溪蠻來歸,首領沙摩柯歸誠先主。

章武元年,先主為報關羽被東吳殺害之仇,親自領兵攻孫權,以金錦爵賞誘沙摩柯助戰。沙摩柯遂率五溪蠻兵萬餘人相助先帝。

次年,吳大都督陸遜以火攻破先帝,率諸軍齊擊,沙摩柯在大亂中匹馬奔逃,被亂軍殺死。後孫權佔據荊州,逼迫五溪蠻歸服東吳。東吳在荊州採取高壓政策,賦稅徭役甚重,且當中猶以五溪蠻為甚。

先皇帝時候,五溪蠻復又叛離朝廷,荊州刺史高升發兵討之,為五溪蠻所敗,高升不得已,只好與其講和。然當時朝廷已經闇弱,各州刺史皆割據稱雄,五溪蠻也並不服從荊州,在武陵郡五溪之上,形同割據,高升也只好預設。

後潛龍治理荊州,招撫五溪蠻,厚加撫慰,並不要其進貢,只是讓其居於武陵不要作亂就行。五溪蠻遂與荊州和平共處,還曾出軍相助潛龍前來襄樊抵禦公孫霸。

華漢建立,諸葛笑峰領荊州刺史。但諸葛笑峰一直在帶領水師,海師,任內實際並沒有治理荊州,實際治理荊州的還是左浚與展寅等人。五溪蠻因為相助漢朝有功,華武帝曾賞賜撫慰,又敕封五溪蠻首領為五溪將軍。由此,五溪蠻還是歸心漢朝的,其每年也通進貢。

但五溪蠻內部卻發生內亂,昌武三年,五溪蠻首領病亡,諸子爭位,互相攻殺,長子搜招被逐,遂避禍流亡荊州,少子奪位,領五溪將軍,不到半年,便被部下雄溪首領元明所弒殺,元明佔據五溪稱王,遂脫離漢朝。

因為漢朝此時方征討遼東,朝廷無暇顧及,只是命荊州前去平亂,而左浚、展寅等人雖有謀略,卻不善領軍,發兵征討兩次,都被元明擊敗。

孝正皇帝即位,便赦免元明反叛之罪,令其歸誠,元明畏懼漢朝,便暫時歸誠。而內心卻忌諱五溪蠻前首領長子搜招。

漢朝見元明歸誠,便罷兵,令其好生治理其境內人民。元明便上書漢朝,請授自己五溪將軍之號,好名正言順。但漢朝為安撫照顧搜招等緣故,元明此請求為漢廷所拒絕。

元明心下不安,恐漢軍到時候要問罪自己,於是暗中屯集軍馬,將五溪十餘萬眾,擇其精壯,選得五六萬精兵,經常訓練,欲要擁兵自保。

劉虛領荊州刺史之後,見元明如此違反法度,便數次上書請奏朝廷征討,時朝廷以懷柔四方為主,不到萬不得已便不用兵,今見元明並沒有叛離漢朝作亂實情,若舉兵征討,恐失五溪蠻之心,於是仍詔令劉虛以安撫其心為主。

元明便趁此空隙,數年之間訓練得精壯兵馬六萬人,已經對荊州形成威脅,靖治6年,劉虛發現五溪蠻軍馬過多,便嚴令元明,裁減軍隊,控制在三萬以下。元明卻陽奉陰違,表面上答應裁減兵馬,然而暗地裡卻還在擴軍。

劉虛查探得實,尋思元明在武陵擴軍,若一旦叛亂,恐怕要大動干戈。便將此情申奏朝廷,說五溪蠻擴兵備戰,恐其有不軌之心,需得先遏制其勢才行。並上表請征討五溪蠻。

孝正皇帝便將劉虛表章給丞相傳閱,問潛龍丞相道:“五溪蠻有擁兵自重之嫌,荊州刺史上表請軍討伐,丞相以為如何?”

潛龍看完表章,奏道:“若果然如此,則不得不用天威臨之,不然,將養虎為患。臣以為陛下今可詔令荊州,先問罪五溪蠻擴兵之事,勒令其限期裁減軍隊,如不從,即發王師征討。”

孝正皇帝從之,命丞相辦理此事,潛龍於是給劉虛下令,命其先勒令元明限期裁軍。

劉虛便一邊整頓荊州軍馬,一邊遣人至武陵五溪蠻中,問責元明,元明見漢朝已經懷疑自己,於是便準備反叛作亂。

元明對五溪蠻各部道:“漢以強而挾制吾,今要要吾裁軍,其意是令我裁軍之後便來征討,可輕鬆收復我五溪。今日若從其令,必然中計。不如不從命,還可據此兵馬同漢朝相抗,尚能自保。”

麾下各部皆道:“漢如果前來征討,大王如何應對?”

元明道:“吾前番求五溪將軍不成,此便是漢朝不信任於我。若不信任我,遲早將來討伐,吾為自保計,不得不如此。漢雖強,但不能盡發兵馬來攻我。荊州軍馬來,吾卻不懼。前番兩次被我擊敗,料想也不敢再來。”

麾下諸將皆道:“前番荊州無大將,所以不能敵我。而今荊州刺史乃是漢朝前將軍劉虛,此人能征善戰,若率兵前來,恐大王不能相敵。”

元明聽罷,便厲聲道:“吾亦有兵馬近十萬,雖然不足以同漢朝抗衡,但足以抵禦荊州軍。今漢朝並不願意用兵,怕他作甚?如如聽從漢朝之言,必中其計,今不如不聽之。且待漢軍前來,在作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