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息兵掩武饒經濟(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漢為休養生息,重現文景之治繁榮昌盛偉業而專心於經濟,息兵掩武,十年未曾用兵邊疆,遂使北胡等四夷逐漸強盛。
鮮卑慕容虎取代匈奴而成為北胡強國之後,又繼續東征西討,鷹揚大漠,滅休屠,再舉兵向西,征討烏孫、龜茲,攻滅車師、車莎,北方丁零、堅昆、忽得等北胡之國,皆嚮慕容虎進貢稱臣,於是鮮卑空前強大,比於當年匈奴。
靖治五年秋,慕容虎在燕然山下,昔日匈奴單于庭,色愣河畔聚集召集北胡諸國首領,大會麾下各部,稱可兒汗,意既大漠草原之主,定國號為鮮卑,建立官署,分派各部駐守大漠各處,草原各部遂都臣服於慕容虎。
鮮卑混一大漠,地方萬里,幾乎與漢相等,人口數百萬之眾,控弦之士亦達五十餘萬以上。漢與四邊蠻夷,皆稱鮮卑為北胡國。
慕容虎強盛,遂致大漢皇帝書通道:鮮卑可兒汗致書大漢皇帝,昔日匈奴盛時,漢曾言:胡者,天子驕子也。今鄙人進位可兒汗,願作天子驕子。
漢接到慕容虎挑釁之書,皇帝心中憂慮,潛龍丞相於是回書鮮卑慕容虎道: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子驕子,漢者,天之元子也,可汗即願作天之驕子,大漢皇帝亦當仁不讓,願作天之元子。
天之驕子之意,為上天所生下來的蠻橫無禮的小兒子,元子之意,則為上天所生下的謙讓持重的大兒子。
漢以此書信相駁慕容虎,慕容虎見之,心下有畏懼之意,遂不敢放肆,於是遣使通好於漢,進貢馬匹牛羊,漢也因此而先寬赦之。
靖治6年冬,太師、幽州刺史王騰病卒,東夷高句麗遂仿效北胡,合併東胡五國,建立大東王朝,效仿中原稱皇帝而不稱可汗。
漢因為王騰新卒,恐新任幽州刺史北澤威望不夠,遂仍決定不對東夷用兵,遣使令高句麗國主李發去號,李發對漢使道:“寡人不過仰慕中原,特效仿中國以皇帝之號稱之。今北胡國稱號,沒有見漢令其去號,寡人偏居遼東一隅,願為大漢宗藩,大漢何必計較稱號之事?大漢既然為天之元子,北胡為天之驕子,寡人當為何?願元子一視同仁,勿要區別相待也。”
使者回告李發之言,皇帝笑道:“高句麗久慕中原,今也知元子驕子之說耶!”因見高句麗尚不能構成對大漢威脅,於是也寬赦之,不再追究其稱號之事,但並不承認高句麗國主為皇帝,漢只以東夷國稱之。
於是漢趁此時天下安定之機,全力治理民政,富饒經濟。
潛龍丞相允文允武,既能統帥王師,運籌帷幄之中而決勝千里之外,又長於治國,有前朝蕭丞相、諸侯武侯安定國家理民之幹略。
華漢建立伊始,潛龍丞相便上奏
華武帝,重用治理民政官吏,以恢復戰後經濟。偽燕大司農司馬磊,曾相助公孫霸治理中原,政績顯著。潛龍丞相與御史劉察皆知司馬磊經濟之才,於是保奏華武帝重用之,華武帝便任命司馬磊為河內郡守,行大司農職務,奉命治理中原,司馬磊上任一年,便恢復中原戰後殘破、經濟凋敝景象。兩年之後,中原數州皆治理安定,流民近乎絕跡,百業開始茁壯生長。華武帝大喜,便以司馬磊為大司農,總領天下財政賦稅、萬民稼檣之事。
時潛龍用兵遼東,剿滅偽燕,數十萬大軍所用軍資賦稅大都是中原所出,華漢之所以能在一年之內剿滅偽燕,平定遼東,也在於軍資賦稅源源不缺,司馬磊功不可沒。
孝正皇帝為太子之時,曾代理益州刺史,治理益州民政,歷練有年,深知天下之本在於富國強民。後來太子曾任冀州牧,在冀州也大力推行民政,勸課農桑,比王扶當年治理冀州,更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孝正皇帝即位之後,便以魏郡太守端木興為冀州刺史,又加大司農司馬磊為司徒,勵精圖治,欲要重現文景之業。【#@愛奇文學~¥更好更新更快】
端木興為聖人弟子子貢之後,世代受家學薰陶,不僅知詩書禮儀,還善能經商,端木興被太子擢用,任職魏郡守,大興商業,使魏郡賦稅遠遠居於冀州諸郡之首。太子奇怪,便問端木興道:“高祖曾經重農抑商,以為農桑乃國家之本,而君治工商,捨本逐末,卻反而賦稅居於冀州各郡之首,此何以所致也?”
端木興奏道:“農桑固然是國家之本,然人民衣食無憂之後,則將逐工商之利。天下財貨,需要流轉流通,方能見利。譬如遼東駿馬藥材,為中原所缺,中原絲帛糧麥,又為遼東所缺,如不流轉,則駿馬藥材絲帛糧麥等無以體現其值,而本地又用不了,白白浪費而已。所以工商興起,彌補缺失,互通有無,而又有豐厚之利可圖,此利國利民之事也,何樂而不為之?屬下並無他能,只不過流通轉運四方貨物,從中徵收賦稅得利,而使魏郡賦稅多餘冀州他郡也。”
太子聞言大悅,便用端木興之言,大力推行工商,於是冀州商賈大興,南來北往販運之客,車馬不絕於道路。冀州刺史部便設立關卡,徵繳工商賦稅,一年下來,所得賦稅居然是上年兩倍以上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