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安8年,朝廷削藩不當,激起以齊王為首的諸王反叛,遂開啟戰端,大漢百餘年承平被打破,天下兵戈再起。

諸王舉兵叛亂,雖然爆發於順安8年,然而根源在於先皇帝時候,朝政毀敗,天下分崩動盪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6月,齊王已經攻佔青州、兗州大半,引兵掠取幽州南面之地,圍困薊城,幽州刺史韓廣國見朝廷不能來救,城中糧草軍械不繼,難以守城,遂被破投降齊王,齊王便佔據了幽州薊城,傳令各地歸降,又引兵來攻戰幽州北方諸郡縣。

漢朝在遼東設定漢四郡,用遼東本地豪強公孫氏為四郡郡守,統治遼東。時遼東帶方郡郡守公孫霸,字定遠,其人勇猛狡黠,桀驁不馴,暗懷梟雄之志,見漢朝日漸衰敗,欲效仿當年遼東公孫度、公孫淵父子等割據遼東稱王,於是整頓四郡兵馬,挑選遼東勇士,聯合東胡諸部,欲要趁亂割據遼東。

朝廷見齊王攻陷幽州薊城,大為震驚,一面詔令冀州、幷州整兵相拒,一面詔命遼東帶方郡太守公孫霸,發兵從遼東相救幽州。

遼東公孫氏雖為漢人,但時代居於遼東,與東夷相近,漢朝以藩屬視之,今番不得已而用之,朝廷大臣多有反對,言公孫氏不可信任,但朱糟、張莽卻道:“此時如不用公孫霸,若齊王得了幽州,再下中原,長安將難以相抗。”於是公孫霸得以受朝廷詔命,又公然招收擴充兵馬,盡然達六萬餘眾。

趙王自邯鄲起兵,兩月之間,攻克冀州常山、中山國,得兵六萬餘人,趙王命大將張雙率兵兩萬北攻幽州漁陽,自率主力四萬餘人進攻冀州鉅鹿,王扶則從魏郡、清河國、安平國等郡國抽調兵馬,合計兩萬餘人,開至鉅鹿抵抗趙軍。冀州軍據城而守,趙軍一時不能克。

趙將張雙,武藝一流,善能統軍,提軍二萬人,已經攻下幽州涿郡,進至漁陽境上,時幽州各郡幾乎都陷落於齊王之之手,唯有遼東與漁陽、上谷二郡尚在官軍手中,趙王派人令張雙進兵,奪取漁陽、上谷,與齊軍會合,再佔遼東。

張雙得令,即揮兵進攻漁陽,數日之間,連克數縣,官軍望風披靡,張雙之軍猶如入無人之境。張雙所部趙軍自邯鄲起兵北上,一路勢如破竹,軍中便養成虛驕之勢,張雙領萬餘精兵開至漁陽城下,先不攻打,列兵圍城。傳令城中三日之內獻城投降,否賊,破城之後,即老幼不留。

漁陽太守司徒臣只有三千兵,五百餘騎,大半皆為弱旅,手下也只有司徒超與縱橫二員將領,見趙軍勢大,便退守城中。

趙軍圍了一日,槍刀森嚴,漁陽城內震怖,郡中官員都勸司徒臣棄守漁陽,先撤往上谷。司徒臣擔心恐難敵趙軍,欲要率軍民

夜半棄城,司徒超與縱橫觀趙軍陣勢,見其有虛驕之象,司徒超問縱橫道:“敵軍如此之勢,王校尉敢戰乎?”

縱橫道:“以末將觀之,敵軍雖精,然有虛驕之氣,若趁其大意,突出騎兵擊之,可挫其氣勢。末將雖然不才,但將軍有令,即便出城相戰。有何不敢?”

司徒超大喜,便向司徒臣奏道:“趙軍遠來,兵鋒三日之後便會減弱,待第三日時,太守可出其不意而擊之,定能取勝。如今日棄城,漁陽為趙軍所得,恐再難奪回。”【*愛奇文學~*免費閱讀】

司徒臣猶豫不決,郡中官員都道:“雖然如此,但趙軍萬餘精兵,漁陽只有三千弱旅,以一敵三,恐怕難有勝算。”

司徒超道:“諸公不知兵法。今我雖然兵少,但卻有勇將在此。副將王騰有萬人敵之勇,可當趙軍一萬精兵。今我等設下計策,太守明日且先對趙軍說準備投降,待趙軍三日後懈怠之時,突出奇兵而擊之,定可挫敵之鋒銳!”

司徒臣聞言大喜,便對司徒超道:“若你和王騰聯手,設下此謀,倒也可以一試!”於是命令再堅守漁陽,待第三日時候出兵擊趙軍。

次日黃昏,司徒臣便詐言說準備投降,卻又說今日天晚不便,待明早再準備獻城。趙軍雖然有所懷疑,但卻不放在心上,張雙心中尋思道:“漁陽早晚是吾囊中之物,司徒臣即便使詐,吾也不懼,且看他明日是真投降否?”

第三日,司徒臣又在城上對趙軍言:“請趙軍退軍數里,容獻城投降。”張雙卻只命趙軍只稍稍後退半里,對城上道:“即可獻城,休要使詐!”

司徒臣道:“將軍且稍待,容吾稍許就開城出降。”

張雙便整兵待之,趙軍聞說漁陽將獻城投降,更加不作準備,隨地躺臥,軍容渙散。司徒臣卻在三千人中挑選五百精壯皆能馬戰軍士,交與縱橫帶領,司徒超率餘下軍馬列於城門之旁,準備就緒,便在城上樹起白旗,以麻痺趙軍,隨即開啟城門,縱橫一馬當先,領五百精騎從城中衝出,直入趙軍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