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關河匹馬貶梁州(第2/2頁)
章節報錯
獨孤雁自此名獨孤虎,感恩太子知遇之恩,誓死追隨,隨太子至長安,充當東宮護衛。
此時獨孤虎年二十,身長九尺,猿臂善射,武藝高強。太子被貶西城,昔日重要賓客謀士皆謝絕跟隨,但唯有獨孤虎緊隨太子左右。太子也是當防止朝中奸佞加害,欲要以獨孤虎保護之故也。
太子前往上庸西城,進入秦嶺山中。
秦嶺山勢連綿,道路險峻,此處捷徑小路不通車馬,僅能容匹馬通行。
而上庸、西城等處,原為古梁州之地,雖然靠近長安京畿,然實為險惡偏僻荒涼之地。
天空陰沉,鷹揚九霄,太子此去,前程未卜。
行至秦嶺山中深處,忽然一聲咆哮,虎嘯風生,跳出一隻斑斕猛虎,阻住去路。
太子微驚,從人皆變色,獨孤虎遂手持長槍,跳出與猛虎相戰。
人虎對峙片刻,猛虎一躍而起,直撲獨孤虎而來,獨孤虎身法矯健,一閃躲過,以手中長槍迎戰,擊其尾。
猛虎連撲三番,皆未撲中,反而捱了數槍,氣力消耗大半,咆哮一聲,口中噴血而逃去。
太子嘉賞獨孤虎道:“獨孤勇士真為逐虎壯士也!”於是又匆匆趕路而行。
正是:壯士隻手逐猛虎,關河匹馬戍梁州。
太子行至秦嶺終南山,遇隱者公孫範,公孫範為當今陰陽家,能根據天象推測天道變化,有神鬼預測之術。當下與太子在山中相談,點撥太子道:“三十年之後,漢朝當幽而復明。”並預言太子當重建大漢。勸太子當韜光養晦,終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太子聞言,憂悶之情略有舒展,遂禮敬公孫範,辭謝而去。至上庸西城縣封地就封西城侯,安分守己,處事低調。
順安元年秋,漢末帝既然已經立為天子,大將軍張莽、中常持朱糟等已經廢掉太子,掌握大權,意願已遂。便為自己黨羽加官進爵,擴大勢力,又籠絡地方封疆大吏。朝中官員,多半皆依附朱、張勢力,二人權勢可謂傾朝傾國。
張莽無學不術,出身市井小人,見太子已經貶至西城,便不在意。而朱糟本為宮中閹宦,十分陰險毒辣,今又有擁立大功,被末帝尊位“阿父”,掌宮中之大權,其黨羽勢力甚多,遍佈天下。勢力在大將軍張莽之上。朱糟深忌太子,欲要根除之,然此事甚大,一時未有時機而已。
朱糟便與心腹商議
,如何才能高枕無憂、長享富貴,心腹進言當結交拉攏天下諸侯,重用賢能,以博取名聲,太子久廢,其勢必衰,當無能為力。
朱糟便採納之,與張莽商議,頒佈詔命,重用海內賢能之士,又拉攏四方諸侯。
天下諸侯藩王見朝廷廢長立幼,小人上位,閹宦弄權,皆大為失望,離心離德之意愈來愈明顯。但朝廷忽然又頒佈詔命,安撫天下,於是眾心稍稍得解。
涼州刺史第五均,不過三十五歲,此前不過只是定西將軍,張莽不顧朝廷反對,執意拉攏之,以朝廷之命授以第五均為涼州刺史。
第五均生行狡黠,素有野心,今得領涼州刺史,便在涼州畜養勢力,後來果然成為禍國之人。
豫州牧劉維,出身漢朝名士,素有文名,才幹一般。兗州刺史周崇,性仁慈儒弱,能治民,卻不堪領軍。幽州刺史韓廣國,有名無實,其才不足以鎮守幽州兵戈要地。
此三人,朝廷皆有議論,以為不宜用為鎮守地方。兗州刺史周崇自知不通軍事,也曾請命改職入朝為官。但朱糟、張莽等為結交拉攏之故,仍然重用三人為地方封疆大吏,並加官進爵給予賞賜。
不過此番政令倒也有稱道之處,比如上黨太守王扶得以領冀州牧,諸如“中原三昭”等大漢精英人才都得到重用。
司隸校尉張瑜,也為張莽之黨,不過張瑜此人還尚可稱為文兼武備,張莽以為同姓之故,引以為自己重要黨羽勢力。
幷州刺史封章、青州刺史陳德皆是武將出身,二人忠勇為國,一心扶漢,並不依附順從權臣。朝廷安撫詔命下達,但二人只認漢朝,而不認張莽、朱糟。
徐州牧伍文忠,處事圓滑,甚有地方大員風範,海內多有人望。並不依附順從朱、張,然伍文忠在徐州甚有威望,朱張亦不能奈何。
荊州刺史高升、揚州刺史車馳、益州刺史胡統,也是樹大根深,在地方頗有勢力,朝廷亦不敢輕易更變,只好下詔安撫,仍領原職,好生治理州郡。
唯有交州刺史趙安國,所處地方偏遠,無關中原大局。趙安國在交州甚有政績,於是仍令趙安國鎮守交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