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天下動盪英雄出(第3/3頁)
章節報錯
張莽、朱糟等見先皇帝得惡疾,恐其不能康復。於是便沆瀣一氣,商定先皇帝若一旦駕崩,便改立昌樂王劉炳即位,廢掉太子劉建夏。
太子聞知父皇突然得病,且不能起,心急如焚,每次欲要進宮看視之,張莽等恐先皇帝改變主意,便阻撓太子進宮。朱糟等假傳皇帝詔命給太子說:“朕雖病重,但太子需得鎮守東宮,以協助國事,勿要進宮看視。”
張莽又派人對太子道:“聖上因為殿下數次忤逆上言而引發震怒,今得此病。恐聖上再見到殿下,病情將加重。殿下還是不要造次。”
建夏雖然身居東宮太子之位,然朝中大權皆在張莽、朱糟等黨羽手中。不能與之對抗,建夏見不能入宮看視父皇,亦只能退下揮淚長嘆而已。
如此又拖了一月,先皇帝已經病入膏肓,不能言語,猶如活死人一般。朝廷宮中之事自然由張莽朱糟等把持。二人見先皇帝是眼見不能活了,於是便偽造遺詔,廢秦王劉建夏東宮太子之位,改立昌樂王劉炳為太子即位。
大統六年夏六月,先皇帝病崩於長安未央宮中,大將軍張莽即主持大事,為先皇帝發喪,詔令各方州牧刺史且安守各職,無需來京奔喪。隨即便頒佈先皇帝遺詔,廢太子劉建夏,改立昌樂王,並著人排鑾駕,迎入昌樂王劉炳到長安,在先皇帝靈前即位。
太子被廢,朝中皆知是張莽、朱糟等輩所為。然二人權勢強大,依附奉承者甚多。自然不敢多有反對之言。二人迎立昌樂王,把持漢帝,自以為有大功。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二人更是一手遮天了。
太子見此,心中深為憂慮。光祿勳和
玄、太中大夫陳恆等皆是忠正之臣,心向太子。和玄悄悄對太子道:“今張、朱擅權,而首當為敵者,便是殿下。殿下在長安恐不能久居,不如請言外出。”
於是建夏便聽和玄之言,上書願為地方出任官職。張莽等見太子已廢,目的達到,便準備同意。朱糟卻對張莽道:“廢太子甚有人望,若放置外地,恐養虎為患也,今不得不妨。”
張莽道:“如何防之?”
朱遭道:“先去其位,在去其勢力爪牙,貶至荒涼偏僻之地,且又能讓長安控制。如此,其便不能再有所為也。”
張莽大喜,於是二人商定,偽造詔書,以太子不肖罪名,削去其秦王之位,去其東宮護衛,貶至上庸西城為侯,只以上庸郡三縣為其封地。
上庸之地,原為古梁州山野偏僻之地,現為益州刺史部管轄。都是崇山峻嶺,人煙稀少,土地貧瘠之處。距離長安不遠,大約五六百里路程,只相隔一座秦嶺。張莽與朱糟將秦王貶至此處,一則方便朝廷監視,二則山窮水惡之地,也好防止其培植勢力再東山再起。
夏六月,先皇帝駕崩,六月中旬,昌樂王被立為帝,是為前漢朝漢末帝,即位時年16歲。
七月,取“順天安民”之意,漢末帝更改正朔年號為順安,改大統六年為順安元年,昭告天下。
秋九月,下詔削前太子劉建夏秦王爵位,去其護衛官署,貶為西城侯,詔命下達之日,即刻起行。
十月,又下詔昭告天下,尋訪賢良,重用提拔地方刺史郡守等人。
原來張莽與朱糟自知擅行廢立之事,恐天下不滿。於是為安撫地方封疆大吏之心,使其擁護朝廷,便下達此令,其實張莽與朱糟也有結交拉攏地方重要官員之意。
於是涼州平西將軍第五均,時年不過三十五六歲,便因為軍功受到張莽極力保奏推薦,而升任涼州刺史。
冀州牧韓景已經七十餘歲,年老多病,精力不濟,上書請求辭官。併力薦上黨太守王扶接任冀州牧。
幷州刺史封章也上書朝廷,推薦上黨太守王扶,說此人善於治民,多有政績,當為刺史州牧之才。
王扶政績才幹朝廷已經知曉。只是張莽等見王扶並不結交自己,前番就沒有推薦。今又見冀州牧與幷州刺史推薦信,張莽便與朱糟商議道:“此言若何?可提拔王扶否?”
朱糟尋思,十三州封疆大吏,多有不從二人之意者,王扶有賢良名聲,今便可藉此拉攏王扶,為其二人所用,也好堵天下之議論。於是便道:“王扶既然有此才幹,冀州牧又空缺,當下也無合適人選。便可用王扶,其若被朝廷重用,必然對我等心懷感激也。”
張莽便從之,於是奏聞漢末帝,討得詔書。便下詔命有司令上黨太守王扶接任韓景為冀州牧。河內郡郡丞顧昭接替王扶為上黨太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