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建華夏領群英 第317章 兵變拒命已徒然(第1/2頁)
章節報錯
歸海衛與諸將回營,燕軍聞知今日二相陣前面見相談,聞知漢軍不追究以往罪責,大義相待,皆無有戰心,欲要歸順大漢。只有公孫英、蓋班、張霸三將以及其部下忠於公孫霸者數千將士,因見漢朝所許與其期望相差甚遠,仍不願降。
諸將聚齊,歸海衛道:“吾今日已經同潛龍面談,三軍皆聞知。潛龍招降之意,已經殊為難得。今只要等保得太子殿下存身,燕祀不滅,吾等降漢,也不無可也。吾意明日即可向漢軍投誠,以終結戰事,令士卒還家。望諸君以大局著想,可從漢朝之命,勿要再生戰事可也。”
公孫英道:“丞相休要為潛龍虛言所惑,自古以來,亡國之主豈能善終?亡國之大夫豈能圖存?潛龍不過是欲要令彼軍不再傷亡,所以才以此虛言相誘惑我等。丞相如從命,待歸順之後,劉建夏必定不能相容,遲早尋機剿除我等。大燕血脈,豈能延續乎?”
歸海衛聞言默然,良久才對公孫英道:“大將軍此言,乃不知潛龍志向為人。漢並天下,不過欲要我等降服,以示四邊諸胡,展示漢朝之襟懷也。至於大將軍所言不能相容之事,以吾料知,劉建夏、潛龍等未必會如此。去除護衛,以免嫌疑,於漢無所害,漢朝必能相容。公孫太子只需尊奉漢朝,便可無安危之憂也,大將軍不必多疑。”
蓋班道:“即便如此,潛龍所言可保太子殿下。然吾等久與漢朝為敵,歸降之後,其能相容乎?丞相若降漢,劉建夏將給丞相何官職?今又不願讓吾等居於帶方伺奉太子殿下,意欲將吾等安置何處?非末將不願降,實為丞相以及吾等前程憂慮耳。”
歸海衛道:“吾知蓋將軍所憂慮者,潛龍雖然未有明確說法,然吾已經料知,你等降漢之後,仍可在漢朝為將。前者吾軍中公孫車、關陽、洪鎮、袁布、淳于麟、姬超等人,漢朝皆用為將,此可為證明也。你等勿要多疑,只要無二心,遵奉漢法,必然無憂。至於老夫,就不勞諸君操心,老夫年已六旬,無意官位,大事了結之後,老夫便歸隱鄉間,修身養性終老餘生矣,再不問天下事。”
張霸道:“吾聞忠臣不事二主,吾既然事燕,便不事漢。丞相若欲令末將降漢,恕末將不能從命。”
歸海衛道:“張將軍不願投降,固然為忠臣,然今日降漢不為恥也,張將軍尚少壯有為,豈能不愛惜自身呢?”
張霸道:“吾世代為將,父子皆有勇名,以忠勇立名於幽冀。若今日降敵,將為後世所笑,霸不敢為祖上蒙羞。”
歸海衛道:“張將軍不願降,吾不為難,只恐漢軍不能相容。”
張霸凜然道:“末將自知不降將不見容於漢軍,然末將心意已決,若漢軍不能
相容,末將唯有一死以保陛下厚恩耳。”
歸海衛聞言心下悽愴,良久無語。公孫英,蓋班等矣心中震動,彼此相視會意。史燎、黃梟等默然。歸海衛遂下決定道:“明日一早,吾即向漢軍繳納降款,你等各做準備,以待歸降。”言罷,遂令罷會。
公孫英與蓋班出軍帳,二人議論道:“丞相降意以決,明日我等皆為漢朝之俘虜也,吾等實在不甘,且尋張霸商議。”於是二人便來到張霸營中,公孫英對張霸道:“將軍忠心大燕,令吾深為感動,今日有要事與張將軍商議。”張霸遂屏退帳中軍士,三人便在帳中密謀。
公孫英道:“丞相已經決定明日向漢軍投降,吾恐投降之後,吾等將失去兵權,不如現在起事,我等三人尚有數千心腹,只需掌握領軍之權,四萬大軍,尚可以與漢軍一戰,勝過不戰而降也。”
蓋班道:“大將軍若欲要奪丞相之權,恐引起士卒譁變。且丞相待吾等不薄,軍中威望甚高,如何能行得此事?”
公孫英道:“今已經事急,不能顧及其他,只好委屈丞相。張將軍忠勇,可率兵將丞相軟禁,吾以大將軍掌管全軍後,便可更改號令,先假意降漢,然後趁潛龍不備之時,突然襲擊,或可還能突圍衝出。”
張霸道:“丞相雖然待吾不薄,然國家大義當前,吾寧得罪丞相,也不願有負國恩也。”
公孫英聞言大喜,於是與二人密謀議定,決定令張霸率兵將歸海衛軟禁控制,然後公孫英以大將軍號令掌管全軍。公孫英道:“史燎、黃梟二人,意欲降敵,恐不能為我所用,且先將二人拿下,方可行事。”蓋班道:“時不我待,大將軍可急行此事。大將軍且請史、黃二人來帳中議事,吾令人埋伏帳中,二人至,便可擒下。”
公孫英大喜,於是定下此計,晚間便著人請史燎、黃梟二人來大將軍帳中商議。蓋班已經在賬後埋伏二十心腹甲士,準備到時擒拿二人。擒下二人之後,便趁夜進圍帥帳,將歸海衛軟禁。
然歸海衛何等之人,其部下心思豈能不洞察。歸海衛見公孫英、蓋班、張霸三人不願從令,而公孫英自倚仗為宗族,又是大將軍職位,恐其唆使利用蓋班、張霸二人發動兵變。偽燕接連失利之後,歸海衛已經無意留戀於兵權,公孫英等若發動兵變,抗命不降,恐危及四萬將士安危。歸海衛自罷會之後,便又密令人請黃梟前來,對其密囑道:“大將軍等人不願歸降,今已經事急,恐其與蓋班、張霸等合謀發動兵變,以阻我軍降漢大事。若如此,三軍將危。黃將軍可暗中命本部人馬相待之,如其果然有此謀,便即刻拿下大將軍等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