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英在東部都尉擊破高句麗軍,高句麗國主引軍遠遁,領英收兵率,扼守東部都尉,驃騎大將軍王縱橫亦率軍阻滯歸海衛所領四萬燕軍於東部都尉之前。燕軍雖然全力以赴,然終究未能在半日之間到達東部都尉,遂讓漢軍得以完成合圍,左超已經率軍佔據鳳山,斷其後路。張牧、張寵軍扼守南邊道路要衝,習甲、管奉阻住北面要隘,東部都尉又有漢軍精銳重兵相待,歸海衛四萬燕軍已經成為甕中之鱉、釜中之魚。

燕軍於午後時分抵達東部都尉,見漢軍嚴陣以待,蓋班等不敢輕進,便在郊外列陣駐紮,報知後軍歸海衛。歸海衛自從鳳山撤離,此時已經超過半日時間,還不知高句麗軍與方虎崔英等人戰況如何,驚疑不定,進至東部都尉郊外,蓋班差人來奏聞,說王騰所部騎兵在城下列陣。

歸海衛見此,慨然長嘆道:“大勢已去,我軍如今休矣。”

公孫英與史燎驚問道:“今勝負尚不知,丞相何出此言?”

歸海衛苦笑道:“我軍從鳳山撤離,此不過以死一搏之策耳。今王騰所部兵馬列陣東部都尉城下,相待我軍前來。雖然隔絕訊息,然吾已知高句麗援兵必敗也。我軍援兵已敗,又失卻鳳山駐地,前有王騰精兵擋道,四面皆是賊軍,此正是當年項羽烏江處境。”

公孫英驚問道:“丞相何以知我援軍已敗?高句麗軍馬數萬,並皆精銳,賊軍豈能在半日之間擊敗?”

歸海衛道:“吾援軍若未敗,王騰軍馬必然不會列陣城下。賊軍偷襲高句麗國內城得手,迫使其倉促攻擊,而賊軍早有準備,半日之間擊敗我援軍,不足為奇也。吾料漢軍中能如此用兵者,唯有潛龍、王騰等人可也。前番王騰並未在東部都尉,此必然是潛龍之謀。恐潛龍現正在此地領軍也阻我去路也。”於是傳令蓋班等人,說潛龍可能親自在東部都尉領軍,不可輕進。

公孫英與史燎憤然道:“丞相不可沮喪,賊首潛龍雖然狡詐奸猾,王騰雖然厲害,然我尚有四萬大軍,雖然陷入重圍,尚可再決死一戰!或還可以保護丞相沖出。”

歸海衛沉吟不語,半晌,方才對二人道:“你等皆武將,只知衝鋒陷陣,然不知潛龍軍謀也。吾現在才明白潛龍此番用兵之略,其令王騰能率兵進圍我軍,又從遼陽速至東部都尉,擊破我援軍,迫使我入其圍中,欲要不戰而下,令我軍棄械歸降。然此時知之卻為時已晚。我軍已經陷入重圍,突圍已經誠不可能。今日之境,即便太公在此,司馬穰苴復生,也不能為力也。”

公孫英與史燎聞言驚疑,又問道:“依照丞相之言,潛龍欲要令我四萬軍不戰而降,吾等為大燕之將,受陛下厚恩殊遇,絕不言降,

必將誓死一戰,以報國恩。”

歸海衛嘆氣道:“大燕氣數已盡,局勢無可扭轉。我等固然不能降敵,然四萬士卒何罪?潛龍雖然為大燕之敵,然其尚愛護士卒性命,不欲廝殺流血,方才設此謀。大燕自立國以來,征戰連年,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吾等得罪上天,乃至於此。吾軍中四萬將士性命,吾亦不忍再讓其殞命流血也。”言罷,掩面流涕。

公孫英與蓋班見此形勢,亦感到大勢已去,迴天無力,便問歸海衛道:“依照丞相之見,我軍該當如何?”

歸海衛嘆氣道:“且先就地駐紮,待探明潛龍軍詳細,如果如吾所料,潛龍果在東部都尉城中。吾當面見潛龍,與其商定盟約,以保全四萬大軍性命。”公孫英、蓋班等一班燕將雖然不願歸降漢朝,然又不能突圍,只得遵從歸海衛之令。歸海衛便令燕軍便扎住軍馬,令人哨探漢軍。

領英與縱橫在東部都尉城上見燕軍前來,駐紮城池西郊。領英以手遮擋夕陽餘暉觀之,見燕軍人馬甚眾,便對縱橫道:“觀其陣勢,燕軍四萬人馬盡皆在此。吾軍此時已經完成合圍否?”

縱橫道:“三路軍四萬餘眾,分西、北、南三面進圍,東部都尉有我軍精兵數萬,今已經完成合圍,就等丞相軍令。”

領英以羽扇遙指燕軍道:“既然已完成合圍,歸海衛必然知道形勢處境。今彼軍插翅難飛,且待其紮營完畢,看其如何反應。”

縱橫道:“丞相煞費苦心,不願流血廝殺而定遼東,燕軍已經陷入絕境,反抗已經是徒勞無益,歸海衛亦明理之人,當知其中利弊。”

領英道:“歸海衛雖然有知曉大局之心,只怕燕將不聽之。且容吾令人傳諭招降令,看其如何回覆,再做商議。”

縱橫道:“丞相如欲遣人招降燕軍,吾以為姬超可使也。其人在燕軍中威望甚高,與歸海衛等頗有交情,若用姬超為使,歸海衛可聽之也。只是姬超降我,恐燕將不能容。”

領英道:“王驃騎不說,吾還未曾想起,今姬超為使甚為妥當,吾料歸海衛當明知形勢,必不敢斬我軍使者。”

於是急召偽燕降將姬超,令其速馳東部都尉,姬超得令,便從新昌連夜馳至東部都尉,見過領英,領英撫慰姬超道:“老將軍年事已高,今為平定遼東之事,令老將軍奔走路途,甚為勞苦,令圖心中不安。”

姬超奮然道:“末將歸順漢朝,幸得丞相赦免前罪,並得重用,當赴湯蹈火萬死不辭相報。老夫雖然年近六旬,然尚有廉頗之勇,請丞相下令,老夫無不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