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建華夏領群英 第310章 鳳山四面鐵壁圍
章節報錯
歸海衛聞知漢軍已經阻斷其東去去路,一時間也心下震懼,蓋班道:“縱使如此,我軍方有四萬之眾,多餘賊軍,丞相領軍速至東部都尉,還可奪關而走。”
歸海衛嘆氣道:“潛龍若遣軍斷我去路,恐其軍力亦不少,非可迅速能奪路也。且王騰率軍緊隨我軍之後,如新昌、遼陽賊軍再至,我軍勢必陷入四面包圍之中。今不如與大將軍合軍,引軍扼守鳳山,命高句麗發兵來救應。”於是速提軍至鳳山,與公孫英合軍,遂在鳳山扎住營盤,又派出飛騎,繞過漢軍佈防,傳命高句麗國主,請發兵攻打東部都尉漢軍,又將被困鳳山軍情,奏聞公孫貴得知,請命遣軍前來接應。
再說諸葛笑峰率領漢軍圍困新昌,夜裡歸海衛率燕軍撤離,只留下鍾方兩三千人虛作聲勢守城。諸葛笑峰得知歸海衛撤離,新昌已經空虛,然並未趁夜攻佔城池。諸葛笑峰只遣左超率萬人精卒往東開拔助戰縱橫,自己領餘下軍馬圍城。次日晨,觀新昌城上,皆是旗幟,兵馬已經明顯不如前兩日之眾,諸葛笑峰笑道:“燕軍主力已經撤離,所留下守城軍馬,不過虛作擺設而已。今可傳命其歸降,新昌城將不戰而下。”於是將漢軍兩萬人,分成四隊,在城下四門各部署五千軍,擺開陣勢,傳令城上燕軍,可獻城歸降,一併赦免。
鍾方奉歸海衛之命,領三千老弱兵卒守城,一夜並不見漢軍來攻,鍾方心中暗自慶幸。次日晨,遂召集眾軍道:“吾已經守住新昌一夜,完成丞相交付使命。漢軍夜間不攻我者,為避免傷亡也。今恐漢軍將大舉攻城,我軍三千弱旅,若抗之,猶如以卵擊石也。吾意決定歸順漢朝,你等意下如何?”
燕軍早已經軍心惶惶,無有戰心,見偽燕覆滅已成定局,早就有歸降漢朝之心。今見鍾方如此言語,於是群情歡呼踴躍,各自放下兵器,願意聽命歸順,無一人不從之。
鍾方見此,遂在新昌城公孫霸靈位前跪倒拜道:“臣鍾方本漢朝臣民,今番復歸漢朝,還望陛下泉下諒解臣意也。非臣不願盡忠於陛下,漢失其鹿,陛下逐鹿中原,並未得之,今漢鹿仍歸其主,九州一統,臣不能違逆天命也。”於是便令人寫下降表,準備開城出降。
鍾方令人試看漢軍情形,回報說漢軍分四隊圍住新昌四門,正向城上傳話獻城歸降。鍾方於是與新昌令等人,手捧印綬冊籍,率數員裨將來至北門城樓上,在城上對城下漢軍道:“吾乃大燕驃騎將軍鍾方也,敢問你軍主帥驃騎將軍王縱橫在乎?且請王縱橫前來一語。”
諸葛笑峰聞言對左右笑道:“偽燕至此境地,尚還有驃騎將軍乎?”左右亦皆笑。諸葛笑峰便出軍前,對鍾方拱手道道:“
鍾將軍別來無恙乎?今幸得在遼東還能一見。王驃騎不在新昌,吾暫代王驃騎在此領軍。鍾將軍有何語,可對吾言之。”
鍾方聞言驚訝,視其人,並不相識,看其背後旗號,仍然是驃騎大將軍王騰字樣,鍾方遂拱手問道:“在下眼拙,不識得將軍,敢問將軍高姓名諱?”
姬超遂出答道:“漢朝徵南大將軍、荊州刺史也。”
鍾方聞言大驚,才恍然大悟,慌忙在城上拱手賠禮道:“諸葛大將軍威名楊於海內,在下未能識得本尊,還望恕罪。請諸葛大將軍稍待之,在下即可就獻城歸降貴軍。”於是便傳令在城上樹起白旗,先開啟北門,率新昌令以及數員裨將出城獻款。
諸葛笑峰遂在北門外待之,鍾方出城繳納印綬冊籍,獻款軍前,對諸葛笑峰道:“罪將鍾方,得罪漢朝甚深,實為身不由己。今漢朝王師至此,方雖然愚陋,豈能不知天命,領殘軍再相抗之?今誠心歸順漢朝,願以餘生之力效命大漢,以贖前罪。”
諸葛笑峰便攙扶起鍾方,受其印綬冊籍,對其道:“大漢胸襟廣闊,以懷柔策略相治海內。將軍雖然曾相助偽燕,然只要今番誠心歸順,大漢皇帝必定相赦免也。”
又對眾軍道:“新昌降服,乃王驃騎之功也,吾今暫且代王驃騎受降。新昌歸降人等,文官且按照原職留用不變,軍馬暫先編入漢軍,鍾將軍等歸降將領諸人,待丞相做安排任用。”於是率兵進駐新昌,令收取遼東郡南邊各地,將收降新昌詳細又具報告知領英。
原來鍾方本中原人氏,偽燕用其為弘農郡郡守,並領弘農軍事,後屢有戰功,便又領豫州牧,統領重兵相助公孫彪鎮守豫州,抵抗揚州軍。鍾方亦是偽燕方面大將之一,與諸葛笑峰皆聞名江淮,兩人亦有間接交手,然彼此未曾謀面,故鍾方不識得諸葛笑峰。
鍾方獻城歸順,遼東郡南部自然傳檄而定。諸葛笑峰見新昌已定,遂立即又遣張牧、張寵二將率新昌漢軍萬人開拔東部都尉,以圍剿燕軍。自己與鍾方、姬超等人率軍萬餘人駐紮新昌。
縱橫領二萬餘精騎進至東部都尉境內,聞知漢軍楚月、陳業二部扼守要道,阻住燕軍去路。燕軍步騎已經合兵,駐紮鳳山,縱橫大喜道:“東部都尉被我軍佔據,歸海衛將插翅難逃,今且進圍之。”於是率五將提兩萬鐵騎速馳鳳山,見燕軍已經據險駐紮,縱橫遂也在鳳山西面險要處駐紮,與燕軍四萬人馬遙相對峙。
燕軍見縱橫騎兵前來紮營,亦各自驚慌。蓋班便對歸海衛道:“王騰所部雖然精良,然我軍亦有兩萬精騎,再加以步軍兩萬,兵力為其二倍,丞相可趁其紮營未穩之計,突出擊之,可挫其軍也。”
歸海
衛尋思只有四萬人馬,若出擊縱橫所部,必將有所折損,且無必勝萬全把握,聞蓋班之言,便沉吟不語。
史燎見之也勸諫道:“蓋將軍所言甚是,今戰機稍縱即逝,若後續賊軍大至,我軍將不能出擊賊軍也。”
歸海衛再三斟酌,還是覺得等高句麗與公孫貴所派救兵到來之時再做出擊為宜,便對二人道:“我軍雖佔優勢,然東面有賊軍兩萬,且遼陽、新昌賊軍也正在向此地開來,若一旦相戰,一時不能速撤,我軍將有覆滅之虞也,不可犯險。且待高句麗兵來,再做進退。”遂不聽二人之言,傳令四萬軍,嚴加防守鳳山。
至傍晚時分,遼陽漢軍習甲、管奉所部一萬五千兵,已經進至鳳山,遂駐紮鳳山之北。夜間,新昌漢軍左超所部萬人,也抵達鳳山,遂在鳳山之南面駐紮。
燕軍將士夜間在鳳山見又來兩支漢軍,一片火光,連綿不絕,軍心震懼。歸海衛道:“我軍尚有四萬之眾,據險駐紮,易守難攻,此三支兵馬,尚不能克我也。且待明日,高句麗與太子所派援軍將到達東部都尉,必能掣肘賊軍,我則可以趁隙而走脫也。”
漢軍步騎五萬餘人,已經三面圍住鳳山。次日晨,歸海衛登臨高臺觀漢軍陣勢,見漢軍陣勢強大,兵鋒銳利,歸海衛不禁心中暗暗吃驚,暗自道:“觀彼軍陣勢,若齊來攻鳳山,恐我軍不能敵也。”諸將見之,心中亦有寒意。
然而漢軍並不急於攻打,只列陣相圍。鳳山被圍困二日,歸海衛心中焦急,至第二日晚間才接到飛騎回報,說高句麗國主已經盡出其國中兵馬兩萬人前來相助攻打東部都尉,恐明日才能到達。太子所派遣方虎、崔英二將領七千人前來相助,晚可抵達東部都尉。
歸海衛聞報才心下稍稍安定,便與諸將道:“今日天晚之時,高句麗與太子援兵便可抵達東部都尉,到時定會攻打東部都尉賊軍,鳳山距離東部都尉要隘只有五十里遠近,待吾二支援軍至,大將軍與史將軍便可率步卒東走。吾與蓋將軍等在後護衛,至夜半之時,再從鳳山撤離,可一舉破東部都尉賊軍,然後奪路而走。”於是派出哨騎,打探東部都尉訊息,令全軍預先準備。
高句麗國主昨日接到歸海衛求援,尋思不能不助之,其在玄菟郡尚有二萬餘人馬,於是便留其子守高句麗國內城,聚集國中二萬兵馬,親率之,從國內城前往東部都尉而來。因為召集軍馬費時,所以二日後方才領前鋒一萬軍到東部都尉,後軍一萬人尚還在途中。
公孫貴已經走至樂浪郡王險城,喘息方定,便又接到歸海衛求救表章,公孫貴便問汪謙主意,汪謙道:“大燕軍馬皆在丞相手中,如被賊軍所沒,殿下在樂浪亦
不能圖存也,不可不相救應之。”於是便遣崔英、方虎二將領七千御林軍,速開拔東部都尉,前來接應燕軍。
二部軍馬陸續抵達東部都尉,楚月與陳業見之,便將兩萬漢軍扼守東北部都尉各處險要,高句麗國主見之,不敢貿然來攻,崔英、方虎二人因為軍力不足,亦不敢輕易攻城。遂與高句麗軍各自駐紮,形成掎角之勢。在東部都尉漢軍相持。
約莫天晚時分,歸海衛已經接得救兵到達東部都尉軍報,正準備讓公孫英率領步軍先行,忽然又見西邊方向,一彪漢軍又至,正是新昌漢軍張牧、張寵二將所部兵馬。歸海衛見之心中驚疑,忽然又來軍報,說遼陽方向又來一支騎兵數千人,正向東部都尉而馳,歸海衛聞報大驚,便立即命步軍勿要出發,對諸將道:“賊軍飛騎又從遼陽而來,恐潛龍親至東部都尉,其必然有謀,我軍未敢輕出,且先扼守鳳山,待探明潛龍陰謀,再做進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