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霸聞歸海衛之言甚喜,遂對其道:“潛龍雖然善於用兵,然其怎比朕大燕丞相老謀深算。劉建夏有潛龍,朕有歸海丞相,便可以相敵也。今丞相之謀,正合朕意。”

歸海衛又奏道:“陛下過獎,臣雖然久經世事,然尚不足與潛龍相敵。臣知其用兵方略,所以才以守來制敵也。前朝諸葛孔明與司馬仲達對陣祁山,司馬仲達堅守不戰,孔明縱有蓋世之才,也不能前取長安寸土。此所謂以守為上也。”

司徒聞人亮奏道:“臣以為丞相防守之略,正為退敵制勝之策也。陛下即可傳令全軍,保守城池,堅壁清野,潛龍雖然來,無所獲之,如求戰不得,彼軍必然師老兵疲,我則可以乘勢擊之也。”

大將軍公孫武問歸海衛與聞人亮道:“潛龍素來必有把握方才用兵,今番敢大軍進軍遼東,其必有倚仗。若彼見我軍堅壁不戰,如長期駐兵遼東與我相持,再圍我遼東城池。我等能守一年半載,豈能守兩年三年?丞相與司徒之議,吾不能全部苟同。”

歸海衛遂道:“大將軍只看其表,未曾看到其裡。潛龍此番遠征遼東者,利在速戰,必不欲遷年累月相攻戰。吾尚憂慮深溝高壘堅壁不戰不能制潛龍,所以已經有所防備,可讓潛龍無功而返也。”

公孫霸聞言睜眼道:“丞相有何防備良策,並能讓潛龍無功而返?朕願聞其詳!”

歸海衛道:“陛下還有精銳海師三萬餘人,雲出將軍海戰奇才,此為劉建夏所不能及陛下也。如潛龍領軍從陸上犯我遼東,陛下先以陸上兵馬御之。然後遣龍驤將軍率海師運載精兵從海上突襲其青州、冀州等處,潛龍必然分兵抵禦,我海師可登陸可下海,若彼大軍來時,我又下海襲擾他處矣,此所謂令其疲於奔命者也。”

公孫霸聞言大喜,道:“朕前番韋舟水師,喪於潛龍之手,今朕復有海師,其還能相制乎?丞相之略甚妙,必能相制潛龍也。朕有此海師,割據遼東可高枕無憂也。”

公孫武奏道:“如劉建夏也有海師前來,與我海師為敵,此計如何得施?”

歸海衛道:“劉建夏定取天下,雖得揚州水師,諸葛嶽雖然為水師名將,然以臣之見,諸葛嶽善領水師,未必善領海師也。今我大燕雲出日勝將軍,乃海師奇才,樓船將軍蘇則,諳熟航海事項,若二人相配合,大燕海師即可無敵於天下。”

公孫霸聞言點頭稱善,道:“朕龍驤將軍率海師五千出使夷州,途經揚州海面,諸葛嶽不敢交戰,此可以見,諸葛嶽不過擅長水師,若論海師,其非雲出日勝將軍之敵手。”

於是便問雲出日勝道:“將軍前番航行夷州,遇諸葛嶽海師,以為諸葛嶽海師如何?可與將軍相戰乎

?”

雲出日勝、蘇則等雖然在座,然而資歷尚淺,見公孫霸等商議軍機,未敢輕易插言。今見公孫霸問起,雲出日勝便出奏道:“臣前番航行夷州之時,在海上遇諸葛嶽海師,以臣觀之,諸葛嶽海師尚未精熟,不足與臣對壘。即便其提海師親來,末將亦不足為懼也。”

公孫霸聞言甚喜,遂又問道:“將軍所領海師,可以從海上襲擊冀州、青州等地乎?”

雲出日勝尚未回答,蘇則便出奏道:“稟陛下,大燕海師馳騁大洋萬里奔襲夷州皆可,更何況千里海面,冀州、登萊等地呢?有云出將軍統領,從海上登陸襲擊冀州、青州等地,小可事也。”

公孫霸聞言大悅,便對群臣道:“朕有陸上精兵十萬,兼有東胡諸部軍馬相助,今又有精銳海師為助,何懼潛龍賊軍乎?便可依照丞相之略行之。”於是便命歸海衛為主帥,節制公孫武、雲出日勝海陸二軍,率軍赴前線禦敵。

歸海衛掛帥統領燕軍,便先令雲出日勝與蘇則等在遼東屬國領海師先佔據遼東海面各處要點,駐軍沓氏,如有需要,便領海師從沓氏從海上航行至遼西郡海陽等地相援。

歸海衛令公孫武前往遼西郡統軍,部署防禦,然後自率蓋班、焦勇等將萬餘人馬,從遼陽進至遼西郡肥如,設帥帳於肥如。

燕軍在遼西郡部署有八萬軍馬,十餘員大將,花羽、黃梟率二萬軍守北部長城盧龍防線,公孫英、史燎、梅成率二萬軍守中部令支,姬超、張霸等率二萬軍守南部海陽。崔英、方虎率萬餘軍為各路馳援接應。公孫武率軍駐紮令支。

燕軍方部署完畢,又見漢軍討伐檄文至,公孫武見之,將檄文以火燒之,笑道:“要攻便攻,何來此無用之語?”因公孫霸諭命堅守勿戰,公孫武遂以兵拒守遼西郡各城池,修築防禦工事,以逸待勞,等待漢軍前來。

歸海衛已經進駐肥如,見漢軍征討遼東檄文,對諸將道:“潛龍釋出檄文,不過欲要佔據道義之先也。然大燕與劉建夏勢不兩立,兩家必有一戰,豈是一紙檄文便可決之?今潛龍軍既然釋出檄文,恐其將進兵犯境也。”遂傳令各方防備,遣哨騎探之漢軍動向,得報漢軍六萬精兵分三路而來攻打遼西,潛龍與王騰領中軍主力駐兵右北平郡徐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