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夏既然稱尊登天子大位,遂封賞群臣,大赫天下。恢復漢朝,定都長安,改元昌武,設定三公九卿,整立朝綱。以華為國姓,遂又稱之為華漢、夏漢。建夏即為華武帝。

華武帝再整天下,重建大漢,仍然沿用漢十三州刺史部郡縣行政制度。群臣請封建夏諸子為王,於是建夏詔命太子劉政為秦王,其庶子劉勉封為趙王,劉酉封為漢王。建夏娶華玉凰為夫人,只生一子一女。在漢中時候,李昂太守以及群僚皆勸諫建夏納妃,建夏便在漢中納二妃,一為李妃,生子劉酉,一為許妃,生子劉勉。建夏即位,即封李妃、許妃為貴妃。劉勉與劉酉年尚幼,遂不就國。太子劉政封秦王,出任冀州牧,率東宮官員相治冀州。

建夏封其弟、漢末帝劉炳為隱王,仍令其居於長安建章宮,給其虎賁護衛百人,厚加供養。末帝遂能在長安安度天年。

末帝時漢超舊臣,已經凋零殆盡。只有太中大夫陳恆尚在,華武帝欲給其官職,讓其領司徒之職,陳恆辭道:“老臣能苟活至今日,以觀陛下重建大漢,心已足矣。老臣現年已衰朽,體弱多病,不堪再新朝任職。願陛下賜臣為隱王相,以度晚景。”華武帝於是便以陳恆為隱王相,陪伴末帝。

華漢初立,天下十三州刺史部州牧刺史並西域長史府為:

雍州牧司隸校尉文雄治京兆

豫州牧車靖治安城

徐州牧伍玄治下邳

冀州牧劉政治鄴城

兗州刺史趙山治昌邑

青州刺史劉虛治臨淄

涼州刺史顏芝治姑臧

幷州刺史封驛治晉陽

幽州刺史王騰治薊城

荊州刺史諸葛嶽治江陵

益州刺史向宗治成都

揚州刺史車安治建鄴

交州刺史趙安國治番禺

西域長史府西域長史徵西將軍班錯治海頭

時虛領益州刺史胡榮,見建夏已定天下,遂上表稱賀,並上言請蜀郡太守向宗擔任益州刺史,請去自己益州刺史之號。華武帝感念其昔日讓國之功,遂許之,請其入長安,拜為太傅。

華武帝又下詔書,表彰追諡漢朝已故舊臣,撫卹其宗族家眷。前幷州刺史封章、顧昭、冀州牧王扶、青州刺史陳德、司隸校尉許昭等,因為漢朝而盡忠成仁,為漢朝忠臣之楷模,便表彰其忠貞氣節,以示榜樣於天下。

前徐州牧伍文忠抗衡偽燕有功,華武帝亦下詔追諡之,並用其長孫伍玄仍領徐州牧,遣衛將軍武策前往徐州領其州中軍事,以相助輔佐。

前兗州刺史周崇病卒於順安29年,其二子在中原皆有才名,次子周綱為偽燕所殺,長子周領逃往荊州,華武帝聞知,遂追諡周崇為仁侯。徵召周領入朝為官

,周領自荊州至長安,朝見天子,華武帝見之大悅,見其才學優長,品德淳厚,於是用以為太中大夫。

前與偽燕相戰、而歿於王事者,如將軍李遠、秦統、冉輝、蔣道等,皆厚加撫卹或追封。

華武登臨天子尊位,君臨天下。在長安未央宮設朝,群臣朝賀完畢,華武帝道:“朕賴卿等得以恢復漢朝。朕今初登大位,戰戰兢兢,天下稍安,海內初定。百廢俱興,朕欲裁撤兵馬,行文景之政,效光武故事,施行仁政,柔治天下,以使國家強盛。卿等有何見解?”

丞相徐圖遂出班奏道:“陛下文武仁德,可比古之聖王。今海內初定,陛下欲行高光之業,正是理所然也。自順安以來三十餘年,天下兵連禍結,九州之民,無不深受其苦。陛下安定四海,正可以休兵掩武,與民生息也。然臣以為,十三州雖然平定,然尚有四夷虎視眈眈邊境,偽燕盤踞於遼東,此不可不防。願陛下治理中原,還需勿廢武事。”

華武帝聞丞相之言,遂道:“丞相乃朕股肱之臣,既然以為天下尚未全定,丞相自可代朕主之,以治理國家。”

領英遂上奏道:“陛下連年與偽燕交戰,養軍數十萬人,皆倚仗於東南賦稅,今天下已經粗定,民皆望休養。請陛下下詔減免東南賦稅之半三年。中原等地多經戰事,人民多有流離,田地多有荒蕪,經濟凋敝,急需休養生息。願陛下下詔減免幷州、冀州、青州、兗州、豫州、徐州等賦稅之半三年。勒令流離失所百姓,給其田地,讓其耕種自食。現海內已平,十三州約有帶甲者五十萬人,臣以為國家初定,武事不可廢。陛下可令其中三十萬人,就駐紮所地以軍屯田,自供軍糧。如此,百姓可以免其負擔,國家經濟便可恢復也。”

華武帝道:“善,丞相可全權處理之。”隨即下旨,令丞相再總攬全國民政之事。減免天下賦稅一半,為期三年。

華武帝又道:“朕觀前漢之所以興隆,在於朝政清明,君明臣賢。後漢之所以傾敗,在於朝綱鬆弛,君暗臣亂。朕雖然不敢比於高祖、光武,然欲要使大漢興盛,傳之久遠,則必先整頓朝綱,澄清吏治。卿等有何意見相陳?”

領英遂奏道:“臣以為整頓朝綱者,非御史大夫劉察莫屬也。臣請陛下委以御史大夫此等行事之權,以立朝綱制度。”

御史大夫劉察遂出班奏道:“漢朝以忠孝仁慈為本,以詩書禮儀治國,遂能擁有天下,持久強盛。禮者,國之本也,法者,國之倚也。高祖以致孝景時期,以黃老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遂使國家富強,成就文景之治。光武柔治天下,遂成就光武中興。陛下再現漢朝,當以前朝得失為鑑,取其精華,去其

糟粕,重立朝綱,再定製度,以使大漢再度昌盛。”

華武帝聞言降詔道:“制定國家綱維制度,乃立國當務之急也。朕令御史大夫主持此事。”劉察遂接詔,依照漢制,重新又制定華漢律制。

華武帝再下詔道:“丞相有治國安邦經綸大才,御史大夫有明於律令制度之賢能。太傅當世大儒,精於聖人之學。可率領朝臣,替朕擬定治國律法。”

於是領英、劉察、胡榮皆領命,與眾朝臣擬定治國條例,年底擬定完成,遂呈交華武帝過目,華武帝閱後大喜,御筆賜名為漢典,遂下詔頒佈天下,詔令自昌武二年起施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