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車兒到洛陽,也不歸軍中,只潛藏洛陽城中,打探皇甫照、汪謙等訊息,一日得以探知汪謙在家,張車兒趁夜遂前往汪謙府前,說自己是房圍部將,有機密事要見御史大人。

原來燕朝黨爭分為兩派,一派是皇甫照、汪謙為首,一派是歸海衛、聞人亮為首,各自培植勢力,互相傾軋。房圍等十營將領乃是皇甫照、汪謙所推薦,而聞人策是歸海衛所推薦,又是司空聞人亮之侄。皇甫照、汪謙與聞人亮、歸海衛在燕朝貌合心不合。見聞人策受重用,十營江陵皆折損殆盡,己方勢力便大為削弱,心下難平。皇甫照、汪謙屢次彈劾聞人策,公孫霸因為聞人策善於用兵之故,雖見二人彈劾,卻仍然用聞人策。

汪謙聞報,遂命張車兒入見,問道:“你今來見老夫,有何機密事?”

張車兒道:“回稟御史大人,潛龍相慕皇甫丞相與御史大人,特命在下攜帶書信拜會。然經過潼關,被鎮西將軍所獲,搜出書信,懷疑末將與賊軍私通。”

汪謙道:“你從漢中偽王處逃回,形跡可疑,鎮西將軍盤查,理所當然。有何可說也?”

張車兒遂道:“末將在賊軍軍中,偶然發現一天大機密事,今不敢不告之御史大人。”

汪謙驚問道:“你且說來,是何天大機密事。”

張車兒道:“末將曾無意中聽到潛龍與人言:聞人鎮西雖然有九萬大軍駐守潼關,然而不過擺設而已。只需吾計策得逞,聞人鎮西便率眾歸誠吾麾下也。——末將不肯信,於是趁賊軍審問之機,詐言藉機獻策。潛龍便親自來審問末將,末將虛言歸順,潛龍信以為實,出具聞人鎮西將軍與其交通書信,末將視之,果然是聞人鎮西手跡,且有鎮西將軍大印在上。”

汪謙聞言沉吟,良久才對張車兒道:“你既然探得如此機密大事,甚為有功。吾將奏知陛下賞你。”囑咐其保密,勿要外洩,又自賞張車兒黃金十兩,張車兒歡天喜地而去。

汪謙遂前來見皇甫照,訴說張車兒之事。皇甫照道:“此又無證據,恐是賊軍詭計。”汪謙道:“雖然無證據,然聞人策棄天水,敗槐裡,又棄長安,軍中多言其與賊軍潛龍惺惺相惜,互相交言,數次皆不戰而退。今退至潼關,如見陛下難於支援之時,突然反水獻關,則大燕必然葬送此人之手也。”

皇甫照道:“吾雖然不喜聞人策領兵,然仍信其忠於陛下也。今此捕風捉影之事,不可趁此而落

井下石。如聞人策被罷黜,潼關將無人能守矣。”

汪謙道:“雖然如此,也不可不妨之。大戰之前,人心難測也。”

皇甫照道:“依御史之見,該如何?”

汪謙道:“明日可奏知陛下,勸陛下派監軍前往共同鎮守潼關,便可。”

皇甫照道:“此論甚妥,甚合吾意。”

於是二人次日便在早朝上奏聞公孫霸,說風聞聞人策與賊軍潛龍交通之事,請陛下防之,公孫霸見二人數次彈劾,尋思二人並非奸佞之臣,心中也略有動搖,便問道:“二卿以為朕該如何應對此事為宜呢?”

皇甫照道:“臣雖然不喜聞人策,既然陛下受其重任,聞人策必然有可取之處。然人非聖賢,臣恐聞人策資歷尚淺,初領重任,行事有所欠缺,恐為賊軍所乘。陛下需得遣人相助為便。”

汪謙也道:“縱使聞人策忠心陛下,然若大勢所迫之下,聞人策一人何能抗之?陛下且派遣監軍,以協助匡正聞人策,免遭賊軍所誘逼。此也是為聞人鎮西所著想也。”

公孫霸聞言沉吟,對二人道:“朕不可懷疑聞人昭遠。”

皇甫照道:“聞人策雖能用兵,然賊軍潛龍正是其勁敵。數度交兵,一敗再敗,今守潼關,若再不敵潛龍,陛下可還能倚仗其乎?派監軍前往,一為相助,二為匡正,以免再遭潰敗也。”

公孫霸聞言遂問道:“卿等以為何人為監軍合適?”

汪謙遂奏道:“防守潼關,事關重大,需得陛下心腹親近之人,方可任之。”

皇甫照奏道:“臣以為可用中常侍於仁為監軍合適。”

公孫霸便採納二人之言,用中常侍於仁為聞人策軍中監軍,使持節前往潼關,奉公孫霸之命監督聞人策用兵。

聞人策見餘於仁奉公孫霸之命前來監軍,還以為公孫霸為激勵潼關燕軍士氣,並未想到是朝中大臣掣肘自己,於是欣然相迎於仁,對其甚為恭敬。

於仁是偽燕宮中宦者,受公孫霸見信,然其又與皇甫照、汪謙等人交好。在燕朝兩黨派系明爭暗鬥中,偏向皇甫照與汪謙。此次前來監軍,亦是防止聞人策立下大功而得勢,聞人策仍然不知也。

領英在長安休軍十餘日,哨騎探報,說公孫霸已經派遣宦者於仁為聞人策軍中監軍,領英大喜道:“張車兒必然得逞,今吾計以行,便可進軍。”

於是集合眾將,整頓三軍,在長安誓師,提大兵十萬人前來潼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