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建華夏領群英 237章 潛龍用計奪北原 聞人撤兵守扶風(第2/2頁)
章節報錯
領英道:“今大戰之際,軍法無情。你二人不能攻克,本該以軍法處之。念及以往勳勞,且赦此罪。今再與你等增兵萬人,一日之內不能攻克槐裡燕軍壁壘,你二人即可提頭來見!”
二人領諾,便又領了萬人,一齊用力攻打房圍、葉虎二人兵馬,房圍、葉虎昨日已經拼死奮戰一日,折損五六千人,軍力疲憊,又遭到徐然、蔣道二人猛烈攻擊,拒戰半日,軍力衰竭,槐裡營壘即將要陷,聞人策便令袁布、牽興二將,率二萬兵馬從後方出,救
應房圍、葉虎,並反擊漢軍。徐然、蔣道率兵奮力交戰,燕軍勢大,二人漸漸難支。
領英聞知,遂出帥帳觀之,見燕軍攻勢甚猛,漢軍將敗,遂命獨孤虎:“率鐵騎二萬從左右兩翼包抄攻擊!”
獨孤虎得令,即命部下二萬鐵騎分成四隊,以五千為一隊,依次投入戰場,衝擊燕軍軍陣。
聞人策在槐裡城上見漢軍騎兵出動,隨即命騎將崔英引一萬騎出陣相抵敵,恐萬騎不足相敵,又命林靚率其部卒萬餘人出城助戰。
文雄見之,遂對領英道:“聞人策大舉出兵阻擊我軍,勢必死戰。請軍師盡出軍馬,挫敗燕軍主力,在此一舉。”
封傳車亦道:“請軍師容吾率兵擊燕軍,若不能勝,甘受軍法。”
領英尚還猶豫,對封傳車道:“你乃漢中王麾下左將軍,吾帳下大將之首,非關鍵時刻不可輕出也。”
封傳車跪地請道:“孤獨將軍已經率兵出,吾怎能落後?此時敗敵良機,軍師勿要錯過也。”
文雄又道:“燕軍雖然死戰,然我軍佔優,軍師若再令封將軍出戰,必能奪其銳氣,一舉可勝聞人策。”
領英以手搭額,遙觀兩軍在沙場廝殺,方圓十里以內,行人走避,飛禽走獸皆藏匿,見漢軍雖然用力攻打,然燕軍誓死相戰,一時間難解難分。領英意遂決,命封傳車帶領郝昌、皇甫紀二人,率兵三萬人衝入陣中,以敗燕軍。
聞人策又見漢軍大營中數萬人鋪天蓋地而來,心中大驚,此時聞人策手裡還有兩萬人可用,於是便令張厚、馬召二將,領二萬人馬出城阻住漢軍攻勢,順便掩護燕軍撤退。
二將領命,引二萬軍衝出來城來助戰。聞人策在城上已經命軍士傳令,令全軍退往槐裡城邊,然後再順勢撤回城中,聞人策已經在城上佈置八千弓弩手以相防守。
封傳車全身披掛,率軍揮刀殺入陣中,燕軍陣形頓時出現潰亂,獨孤虎已經與房圍在陣中大戰十餘會合,房圍將敗,見封傳車又領軍衝入,房圍知封傳車威名,遂不敢戀戰,且佔且退,引軍望槐裡城邊靠攏。
領英見燕軍陣腳已經移動,向槐裡城而退,便傳令軍中重重擂鼓,令漢軍趁勢追殺燕軍。又領冉輝、徐道二將率二萬人馬,趁勢再攻擊,必能大敗燕軍於槐裡城下。
兩軍今日從早交戰,已經五六個時辰,天色將晚,漢軍見燕軍撤退,遂一起發動攻擊,燕軍大敗。獨孤虎斬殺馬召於馬下,燕軍折損被俘兩萬餘人,漢軍也死傷萬餘。殺至槐裡城邊,蔣道、徐然領軍向前,房圍見之大怒,遂縱馬舞刀來戰二將,二將聯手與其交戰五合,徐然被房圍一刀砍落頭盔,遂棄槍伏在馬上逃去,蔣道見之心驚,急忙怕馬而走,房圍縱
馬追上,從背後一刀砍來,蔣道閃避不及,遂為房圍斬殺陣中。
房圍又奮起勇武,率部下奮力敵住漢軍,掩護後軍進城,封傳車見之,便提刀前來戰房圍,房圍再與封傳車奮力惡戰二十餘合,仍然未敗,郝昌與皇甫紀齊來助戰,房圍見之,意下分心,久戰疲憊,便不敵封傳車,正欲拔馬欲要逃走,卻被封傳車一槍刺倒座下馬,房圍落下馬來,拖刀步行而走,封傳車追上,手起刀落,房圍急忙舉刀來格擋時候,已經不及,遂被斬殺城下。
封傳車在趁勢擊之,又大敗燕軍,皆逼入槐裡城邊,冉輝、徐道二人又領軍殺至,燕軍難以抵擋。領英見天色已晚,傳令且先收軍,軍令尚未傳及,冉輝已經率軍直衝至槐裡城下,封傳車見之大驚,急忙命冉輝且退,恐城樓上有伏兵。冉輝方還沒撤退之時,城樓上聞人策見漢軍進入弓弩射程範圍之內,遂下令城上八千弓弩手一齊放箭,將冉輝所部數千人皆射殺在槐裡城下,冉輝身中十餘箭,連人帶馬皆被射死。
漢軍見之大驚,聞人策命弓弩手放箭,掩護燕軍入城,漢軍亦收軍。聞人策清點人馬,還有五萬人,且帶傷者甚多。此番激戰兩日,燕軍十萬人,戰死兩萬,被俘兩萬餘,走散數千。輔國大將軍房圍戰死疆場,將軍馬召亦戰死。
聞人策折損軍馬過半,心下惻然,眾將皆默然,心下惶恐不安。聞人策對眾將道:“我軍雖然殺傷賊軍數萬人,保得槐裡。然折損過半,敗局已定。吾已經上書告急陛下,然陛下從長安率兵親至此地,還需一二日。若潛龍再揮兵攻打,我軍必然不敵。你等可見形勢危急之時,引兵棄守槐裡,協助陛下守長安。”
眾將道:“大都督若不退,末將等如何敢棄大都督退守長安呢?”
聞人策道:“吾辜負陛下重託,先失天水,再失北原大營,今扶風已經不保。有何臉面再見陛下?吾將與槐裡共存亡。如扶風失陷,吾只有自裁謝罪耳。”
眾將皆勸道:“大都督尚還有五六萬兵馬駐守槐裡,等的陛下大軍到,必然能退敵也,何必如此悲觀?”
聞人策苦笑道:“潛龍乃吾天敵也,今已經如此,我軍斷不能再戰,吾寧可棄守槐裡,也當儲存軍力。”眾將聞言皆為感泣。聞人策於是為戰死沙場的房圍、馬召二將送行,令軍士宰殺公孫霸所賜自己坐騎,剝下馬匹,包裹房圍、馬召二將屍體,令人送至長安,以示馬革裹屍而還。
天色已黑,領英收兵,計點人馬,槐裡一役,激戰二日,漢軍戰死一萬餘人,帶傷數萬,折損將軍冉輝、蔣道,領英心下震動。見攻堅戰折損巨大,漢軍雖然得勝,但傷亡也不小,又折卻蔣道、冉輝二位川將,領英
心中惻然,乃令軍士收了二人遺體,置棺裝殮,親自為其抬棺啟程,令軍士送其靈柩於漢中。上書建夏,為二人請功,請厚加撫卹其家眷宗族。
領英欲要不戰而下,遂致書聞人策道:
在下聞古之名將,無赫赫之功,今不得已兩軍兵戈相見,然勝負已分,當點到為止,豈能在於多加殺傷?貴軍將士,亦與吾軍一般為生靈也,吾不仍以兩軍相戰之故,而儘讓其殞命沙場。將軍蓋世奇才,軍法謀略吾所不及也,今至於此敗者,非將軍智略不足,乃天道所趨也。今日吾雖然僥倖相勝將軍,然當藉助天道順勢,非在下之力也。公孫當滅,大漢當興,將軍祖上亦漢朝臣民,今雖然不得已相助偽燕,然見漢朝恢復,也不當相阻止也。願將軍能夠順應天時,且勿要再為偽燕盡忠,而使萬千將士殞命沙場。吾今不用兵攻槐裡,只在此與將軍相持。而另遣兵攻取長安也。待吾攻下長安,將軍可兌現前言,率眾歸誠漢中王也!
聞人策接到領英書信,看罷,沉吟良久,嘆道:“潛龍知吾心也,然不知吾所處境。吾受大燕皇帝隆恩,豈可不以死相報?如不能以表率相示天下,將為後世所譏笑。今吾雖然軍敗,然還能為陛下抵禦片刻也。且容策以此相報陛下大恩。”
遂回書領英道:“在下與足下雖然有高山流水之情,然各為其主,相逢戰場,不可以私廢國家大事。在下兵敗,已經早知敗局。然足下欲要吾歸順,實難以從命也。足下可施展大才,如能不戰而取得長安,讓萬千將士生靈免於塗炭殞命,亦吾所願也,至於在下,唯有一死盡忠而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