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道:“軍師知將軍被困於此,特命在下前來接應。”

秦統道:“你只帶百人,如何能救?恐都難以回南鄭也。”

李遠道:“在下熟悉漢中地理,見將軍走此險道,欲從涼州繞道而回,在下以為非良策也。繞道涼州,千險萬難,迂迴近千里,且有賊軍防守險要,如遇賊軍,將軍部下千餘長途跋涉疲憊之眾,豈能相抗乎?”

秦統道:“吾今實無計,萬不得已行此險道。吾軍糧將盡,誓不能束手待斃。”

李遠道:“在下若無策,必不敢帶百人前來。吾自小生於漢中,熟知山川地勢。此去定軍山之東邊二十里處,有一絕壁,燕軍必然無人防守,將軍可率軍隨吾至此,吾所部百餘人,皆帶有斧鑿神索。用斧鑿鑿開峭壁,懸繩索於上,結至山底,將軍趁夜可將千餘人從此繩索攀附而下,降落至山底,即能出燕軍之圍。然後倍道而行,於天明之前,便可出定軍山進入漢中川道,待燕軍發覺時,我等已經走遠矣。”

秦統大喜道:“若非將軍此

策,吾等皆不能還南鄭也。”於是傳令千餘人慾做準備,為怕燕軍發覺,潛伏山中至天晚,然後摸黑行軍,至夜半方行至懸崖絕壁處。李遠於是命令百餘人,鑿開峭壁,將所帶繩索,結成兩條長繩,懸掛系在峭壁之上,垂於山底。先令兩人沿繩索而下,皆到達山底,於是千餘人便從此墜下。秦統、李遠二人便領軍趁夜繞道疾行,李遠熟悉此間道路,帶軍避開燕軍駐防,在天明之前,竟然出得定軍山,進入漢中川道。

天明,燕軍果然察覺,於是率眾追來,秦統、李遠二人領軍疾走,一連奔走三十里,全軍皆氣喘吁吁,回顧身後數千燕軍尾隨,不過數里之遠。李遠道:“勿要驚慌,吾等已經脫離圍中,雖然有追兵,軍師必有接應。”

正說間,忽然前方道路上塵頭大起,一彪軍正趕來,至近,乃是冉輝所部數千人馬,冉輝道:“奉軍師之令,前來接應秦、李二位將軍,且隨吾軍一起撤回。”

原來冉輝率部駐紮漢水附近,奉令接應馳援漢軍,清晨探知得有漢軍從定軍山出,向漢水急奔,急忙帶三千人馬,前往接應,與此處遇見。後面數千燕軍見漢軍至,遂不再追擊。秦統所部千人,得以脫險回到漢中。

秦統與李遠至南鄭來見文雄,秦統謝罪道:“末將未能偷襲得逞,前來領罪。”

文雄連忙扶起道:“此番將軍非但無罪,尚有保全軍力之功。吾算計不周,未能料敵有所準備,致將軍所部犯此險境,此吾之罪也。”

於是厚賞秦統所部軍士,令其休整,亦賞李遠所部百人救援之功。

方龍聚集各路燕軍,據住定軍山,各路軍馬仍有七萬餘眾。杜融前來勸諫方龍道:“賊軍復奪漢中,軍鋒方盛。其眾多餘我軍,如其前至定軍山,與我軍決戰,勝負難料。依吾之見,為保萬全計,將軍不若全軍退入司隸,拒守陳倉,即可全軍,亦可防止賊軍進犯關中。”

方龍奮然道:“吾受陛下重託,率兵拒守漢中,以扼漢中偽王。今漢中已經被其佔取,吾若不能復之,再率軍退避司隸境內,不僅為天下所笑,還有負於陛下之重託,將無面目回洛陽見燕朝諸將矣。吾今斷然不可退軍。”

杜融道:“將軍率眾據定軍山,雖然也可。然賊軍有謀,恐為其所乘,於我軍不利。大軍日費糧草甚大,現只有從關中運進,軍糧不繼,則將難以持久。此為失計也。”

方龍道:“無需持久,待吾軍士氣恢復之後,吾即率大軍前往與漢中偽王決戰,定然重奪漢中,以雪前恥。如此般撤退,將縱敵深入。陛下大軍現正在圍攻荊州,吾必定要扼守西線,亦是為陛下分解軍勢也。吾意已決,軍師休要再勸。”

杜融見方龍不

願退軍,便不再勸。於是道:“既然將軍決議不撤,便可令司隸涼州等處前來相助馳援,末將亦當竭盡智力,助將軍相奪漢中。”

於是方龍遣飛騎至涼州武都、隴西等處,請其派軍相攻漢中。又致書於洛陽皇甫照,請求速拔調關中糧草輜重,運至定軍山,欲要與漢軍決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