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道:“昭遠何出此言?今天下分裂,正是豪傑用命之時,君能展翅翱翔九霄,建立功業,青史留名,此多少仕宦之人所求之不得也。”

聞人策遂告別了衛準,即刻與使者一道,上快馬向荊州前線疾馳而來。

不過二日,聞人策便至荊州軍中,使者覆命,公孫霸命歸海衛迎入帳內。聞人策入帳,伏地拜見公孫霸,公孫霸命其平身,賜座。

公孫霸抬眼視聞人策,見其身長七尺餘,面貌儒雅,頗有儒生風範。心中懷疑,便問道:“卿今年青春幾何?”

聞人策答道:“臣今年年正四九,三十有六。”

公孫霸聞知,心中更加疑惑,又道:“朕今與漢中偽王相戰,需得智勇之士輔佐。歸海司徒舉薦卿有超世之才,朕所以急召卿至軍中,以天下事相問之。”

聞人策道:“臣雖然略有才學,然皆書生之見也,恐不堪為陛下所用。”

公孫霸道:“卿不必自謙,既然歸海司徒舉薦,必然有所真才實學。今卿可以為朕描敘天下形勢一二。”

聞人策遂奏道:“稟陛下,此番召臣覲見,是否將要以臣接替衛將軍、領雍涼三輔地區軍事,以拒漢中偽王乎?”

公孫霸聞言不由大驚,問道:“卿何以知之?”

聞人策奏道:“請陛下赦臣語言冒瀆之罪。今天下大勢,陛下與漢中偽王分據南北,以逐漢鹿。陛下固然據有中原北方、兵馬強盛,勢力遠在漢中偽王之上。然漢中偽王連結東南,倚江據漢,憑藉山川之固,江河之險,擁兵數十萬與陛下爭衡天下,非一時能蕩平也。”

公孫霸聞言點頭,道:“卿繼續言之。”

聞人策又道:“陛下軍馬不可謂不強,勢力不可謂不盛。然數戰漢中偽王,皆不能有所進展。一年之內,先有驃騎將軍兵敗宛城,再有龍驤將軍喪師武昌,今又有衛將軍敗績漢中,此三人者,皆陛下方面倚仗大將,其領軍統兵之才,為陛下軍中翹楚。然此三人接連毀敗,陛下大軍士氣受阻,而漢中偽王其勢由劣轉變為優。今陛下先前之優勢,已經失去矣,漢中偽王先前之劣勢,亦將不復存在矣。”

公孫霸恐聞人策不盡直言,便道:“卿不必忌諱,可直言之。”

聞人策又道:“臣以為,並取天下,兩強爭衡,當在實力,也在人謀。漢中偽王佔據東南,實力雖然不及陛下,然也並非弱也。其麾下智勇之士甚多,臣聞知其麾下三軍師,皆當世一流奇才俊傑。漢中偽王能盡其才,智士運籌謀劃,猛將揚威耀武,三軍用命,是所以能連敗我大燕驃騎、龍驤、衛將軍等三人也。”

公孫霸道:“卿所言甚中的。然如此形勢,朕何以與漢中偽王爭衡天下?”

聞人策道:“

漢中偽王已經養成勢力,不可速滅之,陛下欲敗漢中偽王,需得長久之計。然陛下已經揮師南下,駐兵襄樊之前,此亦不可輕退。陛下今憂慮者,為漢中失守、衛將軍戰敗,無人震懾西線,恐漢中偽王出陳倉,威脅長安。依臣之見,衛將軍雖敗,然人馬並未大損,陛下可令一智謀之將,前往統領,收聚軍心,便可鎮守雍涼,震懾漢中偽王,使其不敢出漢中入寇長安。陛下即可安心攻打荊州矣。”

公孫霸道:“卿之策略,不當正合朕意,亦超出朕所預料。歸海司徒慧眼識人,所言不虛也。”

遂對歸海衛道:“如此大才,卿為何不早為朕言之?卿如果早舉薦聞人昭遠,朕也不致於如此損兵折將。”

歸海衛跪奏道:“望陛下赦罪,非臣先前不欲舉薦。今日舉薦,亦為形勢所迫也。”

聞人策奏道:“若非陛下數員大將敗績,臣今日也不能覲見陛下也。望陛下勿要責怪歸海司徒。”

公孫霸道:“朕戲言耳,焉能責罰?卿有此等之才,便可以替朕分憂,前往長安,領受西線重任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