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建華夏領群英 第155章 漢王南鄭會群英(第1/2頁)
章節報錯
漢中王劉建夏在南鄭,見一兩年之間,公孫霸即西取涼州,北收幷州,東又奪徐州,北方几乎平定。其軍威大盛,不可一世。建夏心中驚懼,召軍師文雄問道:“公孫霸如此強盛,如今盡有華夏中原之地,勢力遠勝於孤,孤欲恢復漢室,計將安出?”
文雄道:“今公孫霸軍威正盛,此時非殿下所及。然以吾觀之,其人有梟雄之志,今掃平北方,志得意滿,俗語日中則昃,盛極必衰。其必行篡逆之事,此違背天道也。違背天道者,勢力必然衰落,終將為殿下所敗也。”
建夏道:“如公孫霸果然行王莽、董卓之事,孤將如何應對?”
文雄道:“王莽、董卓行代漢之事,皆敗。公孫霸若效仿,必然失敗。殿下勿要憂慮,有殿下在,漢朝終將幽而復明,再度中興也。”
建夏道:“孤今坐鎮漢中,有兩川兵馬十餘萬,糧草豐足,孤以潛龍經營東南三州,亦有兵馬二十餘萬,雖不及公孫霸,然仍可以為剿除國賊而一戰也!公孫霸若篡漢,孤必起兵討滅之!”
建夏遂傳令南方諸州,恐公孫霸行不軌之事,將大舉犯境,令東南各州皆整頓軍馬。又令領英負責抵禦防守其中原、山東之兵馬南犯。建夏自身則防禦關中、涼州軍馬。
不多時,探馬細作報知,公孫霸自徐州收兵之後,聚斂兵馬,貌似未有南犯之意向。
建夏心中疑惑,遂問文雄道:“孤以為公孫氏佔取北方,或趁其兵馬強盛之勢,將有南犯之舉。為何今番偃旗息鼓?”
文雄道:“殿下不同於中原諸侯也。中原諸侯,勢力與公孫霸差別懸殊甚大。而殿下有南方數州之地,不可一股而下。公孫霸之所以不敢遽然南犯者,乃畏懼殿下之勢力也。其或將養精蓄銳數年,然後將南下與殿下決戰。”
建夏道:“中原盡皆膏腴之地,山東、河北亦地廣物豐,涼州、幷州軍馬矯健,如其韜晦數年,勢力當遠勝孤也。若如此,恐將難已與其為敵抗衡也。”
文雄道:“以弟觀之,中原雖強,然並不盡服於公孫氏。公孫氏雖然有圖謀天下之志,然終非治世之主,中原縱人材鼎盛,其未必能盡用之。殿下可趁其隙而亂其策略,其必然不能成功也。”
建夏道:“公孫霸此人,外有梟雄之姿,內亦懷有韜略,亦不失為一時雄主。漢朝出此等奸雄巨賊,真可謂不幸也。孤與此人並世而立,可謂勁敵也。”
文雄道:“公孫氏專以武力強橫行事,殿下以仁德為主,武威為輔,殿下比公孫氏高出多矣。今雖然勢力弱於公孫氏,然事有反覆,此消彼長。公孫氏已經臨至於強盛,日中則昃,殿下將興起也。”
建夏沉吟道:“賢弟之言甚善。孤欲召集
潛龍軍師並國相等人至漢中,商議禦敵興漢大事,此時可乎?”
文雄道:“方今北方並無南犯之意。殿下召各地鎮守大將前來漢中商議,可也。”
於是漢中王傳王命,令荊州潛龍軍師、漢中王國相、揚州長史劉察、蜀郡太守向宗、前將軍陳功、軍師將軍趙山等人,前來漢中南鄭,商議大事。
領英自離離開成都之後,便將益州大權交付於蜀郡太守向宗,建夏領益州軍權,領英在荊州,軍政大權多半皆在建夏麾下諸人手中。今聞知漢中王敕命,遂令武兼文暫代領荊州兵馬,獨孤虎輔佐之,荊州長史左浚等代理民政。即與前將軍陳功,軍師將軍趙山等前往漢中。
揚州刺史車安接到漢中王書信,對長史劉察道:“漢中王召卿至漢中共商國是,卿此去,需要多久方才回?”
劉察道:“揚州此去漢中,道路曲折,有萬里之遙,此行往返恐需月餘時間。”
車安道:“吾欲與漢中王相會久矣。然今不得其便,長史且先去,待回來可為吾敘漢中王風采如何也。”
於是劉察領命,拜別車安,先乘快舟,從長江而上,至於荊州。荊州刺史高涉迎入館驛歇腳,劉察見領英等已經起行,遂不敢耽誤,又從漢水而上,至於西城,建夏沿路令人相迎。劉察於西城歇息一日,次日方改走陸路,一行人乘馬前至漢中,賓士一日,日暮方到達。劉察自建鄴到漢中南鄭,一共行了十餘日。領英、向宗等早已經到達數日。
建夏聞知劉察到來,便親自率領潛龍、文雄、趙山等出城迎接,劉察至,下馬伏地行禮,建夏連忙扶起,執其手道:“今天下劉氏子孫,唯有你我二人也。”言罷,甚為傷感,不禁潸然淚下。
劉察見漢中王雖然鬚髮斑白,年過花甲,然明君雄主之姿,雄武矍鑠。劉察心中震動。見漢中王傷感,想起漢朝不振,國賊囂張,不禁也心中憤然。感慨流涕道:“臣不才,失國客居揚州,年輕時遊歷梁益之地,本欲至西城見王兄。只是未得其便,不想此一耽誤,二十餘年後才能相見王兄也。”
建夏道:“相國本膠西國王子,論宗排輩,正是孤之族弟也。孤早聞賢弟海內奇才,文韜武略,治理揚州,天下傳名。今日見到賢弟如此人物,真所謂漢朝有幸,賢良子孫尚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