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寵領五千人倉皇而逃,一口氣行至武昌,不敢來見領英,遂自縛於轅門之外待罪。領英已經得知張寵安陸大敗,韋舟正率大軍前來武昌。領英見張寵二萬大軍,居然一戰即潰,心中甚驚。遂安排武昌水師,據住長江、漢水險要處拒守,待敵前來,在聽候命令進擊。軍士報張寵待罪於帳外,領英命其入帳。

張寵入帳,伏地叩首,不敢言語。領英道:“你前番笑王節之敗,今番你與王節相比,誰更勝一籌?兩萬軍馬,如今只帶五千人回來!吾荊州潛龍善治水師之名,皆被你二人丟光矣!”

張寵叩首道:“末將損兵敗退,罪責無可推卸。然末將此戰,見燕軍萬餘精銳水師,其驍勇無比,非荊州水軍所能敵。只有軍師以計策方能破之也。”

領英道:“當今大戰在即,吾且不先治你戰敗之罪。先領四十軍杖,前往軍中戴罪立功。待戰事完畢後再做追究。”於是令軍政司,免了張寵軍職,以士卒身份前往夏口軍中領軍,守備夏口。

領英遂召集部將道:“今燕軍水師兵勢正盛,欲一鼓而下,奪取武昌。其軍不時即至,你等勿要小心在意,聽吾號令進退,勿得自亂陣腳。”於是在武昌長江之上設立中軍大營,將武昌水師一萬五千人,盡數列陣武昌城下,又令武昌守將武兼文部,嚴加守備,以防燕軍登岸。

正安排完畢,即接得軍報,燕軍水師前部已經進至夏口,即將從漢水入長江。夏口守軍五千餘人正在攔截阻擊。

領英道:“夏口只有五千人,只能禦敵片刻。且傳令張寵,如不能抵禦,即可東撤,與中軍會合。”

燕軍水師從漢水入長江,抵達夏口。韋舟命令汪蛟、鄭通二部一萬餘人猛攻夏口,張寵部五千人,拼死抵擋,韋舟又命令遊鱗率部助陣。張寵見燕軍勢大,難以抵抗,準備以死相戰,忽然潛龍軍師傳命,如不能敵燕軍,則棄夏口與中軍會合。張寵便遵命而東退武昌城下。於是韋舟便奪了夏口,韋舟三萬大軍,盡從漢水進入長江,兵臨武昌城下。

韋舟率軍進入長江,組成陣勢,集合三軍將領道:“吾軍自入漢水,十日之間,先敗王節,後破張寵,今進至長江,荊州水軍軍心震怖。正可趁此勢,一舉而下武昌,控制長江水道。今聞知荊州潛龍親率水師,佈陣於武昌城下,以待吾軍前來。以吾觀之,潛龍雖有善治水軍之名,然今番遇吾,必然當挫其身價也。”

又探知潛龍在武昌水師,不過二萬人。韋舟笑道:“荊州水師連番敗北,今武昌軍力僅兩萬人,尚不足與吾軍對壘。潛龍雖然有海內水師名帥之稱,然此戰者,吾勝之不武也。”於是傳令三萬人馬,組成陣勢,前

番萬人精銳有折損千餘人,又從尋常水師中抽調精良者,補充滿萬人名額,置於中軍。以汪謙萬人為前部,浩浩蕩蕩,前來爭奪武昌水道。

公孫霸見韋舟突襲王節,旋即又大敗張寵,十日內兵鋒即推至武昌。驚歎道:“韋舟用兵,鬼神不及也!”即與歸海衛道:“龍驤將軍連番大勝,今兵至武昌,軍師以為其能敗荊州潛龍乎?”

歸海衛道:“韋舟長於訓練水師,又善能用之,作戰以驍勇為稱,若兩軍狹路相逢,勇者必勝,韋舟能敗荊州水師,不足為奇。然潛龍者,用兵以謀略為先,臣擔心其非潛龍之敵也。”

公孫霸道:“若如此,朕當該止其前進,以免中荊州詭計。”

歸海衛道:“凡善能用兵者,皆以智計謀略為上。不可只持血氣之勇也。臣恐韋舟孤軍深入,欲速則不達,陛下宜下詔稍稍止之。”

公孫霸正準備下令韋舟暫停進軍,以待命令。忽然接報,韋舟所部已經奪取武昌,荊州潛龍不戰而退,率部逃遁江陵而去。

公孫霸接報,駭然道:“韋舟軍勢,其強若斯!令賊首潛龍都率眾退避?實在出乎朕之意料之中。”

歸海衛道:“臣恐潛龍不戰而退,暗藏陰謀。”

公孫霸道:“賊首潛龍能棄守武昌,其必然萬不得已。武昌即得,今江漢水路皆被朕控制,即可以遏制荊州水師,朕已經得一半荊州矣。縱然潛龍有謀,亦不足為慮。”

於是將近日來所蒐集拘捕的漢水船隻,呼叫至漢水上,載以輜重糧秣軍械等,皆運送至武昌,供應韋舟所部。公孫霸又改變主意,傳諭韋舟可以便宜行事,自決進退,如江陵可攻,便可趁勢突襲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