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霸聞言大喜道:“韋愛卿此策甚妙,朕尚未想到。然愛卿只率萬人,荊州有六萬水軍,愛卿當先該如何破敵呢?”

韋舟道:“臣之萬人精銳,好比槍尖劍刃,兵貴在精不在多,以三萬人破荊州水師足矣。臣之策,先用萬人精銳為先,攻其不備,趁隙突襲入漢水,必然成功。待臣萬人精銳水師突襲得逞後,即可奪荊州戰船。臣已經探知,荊州水師戰船有大小二百餘艘,皆列於襄陽漢水之上。現在水師將領為蜀人王節,此人雖然長於水戰,然尚難與臣對陣。待臣奪取其百餘船隻之後,然後借彼軍之船,運載二萬人為後助。迅速一鼓而下,自漢水入長江,再突襲武昌,荊州水師必然難以抵擋吾軍鋒銳。只需奪取襄陽、武昌兩地,則荊州江漢水路,為陛下所掌握。荊州水師,便不能為力也。”

公孫霸大喜道:“卿此策果然如行雲流水。然卿何以用兵,方可保萬無一失?”

韋舟奏道:“知己知彼者,方能百戰不殆。今荊州自持水師精良,欺我中原不能水戰,必然大意無備。陛下即可趁機用兵,待其醒悟時候,臣已經佔據江漢。此出其不意,機不可失。如荊州知曉陛下有此精銳萬人,潛龍必然設策應對,則臣將難以成功。陛下用臣水師之前,尚隱蔽此情,不使荊州得知,便可成功。臣今番若不能敗襄陽敵軍水師,奪其舟船。陛下便可斬臣以警欺君之罪。現今臣即可在朝堂之上,陛下之前,立下軍令狀。”

公孫霸撫慰道:“卿之統領水師才能,朕已經堅信不疑。無需立軍令狀,待卿凱旋歸來時,朕與將軍親解戰袍。”

於是令馬翁將所造好五百餘快船舢板等,皆交

付於韋舟,聽任韋舟呼叫。

馬翁所造快舟舢板者,極為靈活輕便,亦可拆卸,便於運輸。大者每艘可載五十人,小者載十餘人乃至數人。又設有風帆和機關木輪,有風時候升起風帆,無風時候軍士便腳踏木輪前進,在水上行走如飛,十分靈活。

韋舟便將五百餘艘快舟舢板,列於黃河之上,排成陣勢,將萬餘精銳人登舟操演訓練。萬餘水軍訓練有素,個個精良,駕舟嫻熟,在風浪之中如履平地,且登陸可騎射,不輸於精銳鐵騎,下水能泅渡攻擊,優異者可泅渡數里之遠。韋舟在軍中執令旗,隨旗號而佈陣形,擂鼓則進,鳴金則退,行進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十分齊整。

洛陽偽燕皇宮之中,公孫霸大會群臣,共商取荊州之策。

公孫霸道:“荊州潛龍者,乃漢中偽王心腹屬下,其奸詐狡猾,長於陰謀詭計。朕今決議揮師南下,奪取荊州,斬潛龍之首,以祭奠朱玉。卿等以為如何進軍為便?”

歸海衛出奏道:“荊州所倚仗者,不過水師也。其步騎僅有五六萬人,遠非陛下之敵。以臣之見,陛下當率軍十萬,先取下宛城,然後兵鋒推至襄樊,再以韋舟所部破其水師。依照韋舟之謀,佔據江漢水路,遏制荊州水師,再以軍船運送兵馬,至荊州腹地登陸,內外攻之,荊州必然為陛下所得。”

公孫霸問道:“宛城有陳功重兵駐守,朕若領十萬軍前至,軍師以為其能支撐幾何?”

歸海衛道:“前番因為陛下倉促回師,不及準備,故不能攻克宛城。今番已經準備停當,十萬人馬,一齊而進,以二敵一,豈有不勝者哉!以臣預料,陳功見陛下大軍至,不敢與陛下大軍硬戰,必將撤退守襄樊。荊州陸上軍馬,遠不及中原,如與陛下爭衡,其損折過多,荊州將勢窮,而陛下之軍,中原各處還有十餘萬之眾,陛下不必為此憂慮也。其必然為儲存軍力,而避讓陛下鋒芒。”

公孫霸道:“善。然而取得宛城之後,如何再破襄樊?”

歸海衛道:“陛下率十萬之眾,兵臨襄樊,荊州必然震恐,將盡起其陸上軍馬以防守襄樊。陛下只需牽制其主力,然後以水師破敵,從江漢運兵至其後方突襲之,大事可成也。”

公孫霸稱讚歸海衛道:“朕有韋舟將軍如此奇才,又有歸海軍師如此神機,何愁荊州不得呢?”

於是傳令,調遣中原十萬軍馬,將於七月上旬出師,征伐攻取荊州。公孫霸自任自任為帥,以歸海衛為大軍師,房圍等五營將領為將,公孫鴻為先鋒大將,公孫車、郭奮為副將,馬翁隨行。龍驤將軍韋舟,待燕軍取下宛城,兵圍襄樊之時,便率水師三萬人,前至襄陽漢水,以趁隙從水路突襲。

卻說建夏大軍駐紮劍閣,見公孫霸回師洛陽,不過月餘功夫,探馬又報知,燕軍將攻打荊州。建夏慌忙與文雄商議。建夏問:“公孫霸舍漢中而攻取荊州,此不失為上策。荊州雖有潛龍坐鎮,然而公孫霸勢大,中原軍馬數倍於荊州,此番相爭荊州,孤甚憂慮。賢弟以為如何?”

文雄道:“公孫霸經營中原多年,勢力養成。其能調動軍馬,至少二十萬以上,荊州不過十餘萬人馬,眾寡懸殊。然愚弟以為,荊州有六萬水師,且有潛龍坐鎮,必然能保也。殿下且安心,可趁此機再奪回漢中。如殿下不放心,可令益州招募兵馬,前往荊州相助。”

於是建夏令川將冉輝,回至成都,再領川軍萬人至漢中補充軍力。川中尚還有萬餘水軍弱旅,已經裁撤,現今事急,又下令召回,得八千人,向宗奉命收拾舟船,準備齊當,聽候調遣備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