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率軍救援濮陽,雙方又交戰數場,忽然軍中傳言,潛龍率軍到,朱玉道:“荊州陸地兵馬,不過六萬,今已經盡數在此。縱然潛龍親至,也無多人馬。”令人哨探,果然只有萬餘人。朱玉遂令眾軍努力防守,只需守住濮陽,宛城便可保也。

卻說領英與楚月領一萬人,繞道濮陽,半夜行軍,朱玉軍皆無察覺,天方明時,領英領一萬人突至宛城,宛城之上,只有數千後備弱旅,見荊州潛龍軍如神兵天降,大驚,急忙守住城池,飛報朱玉。

朱玉聞知潛龍領萬軍奇襲宛城,大驚道:“如何這裡又有潛龍?”尋思宛城守備甚弱,萬不能失。於是急忙令郭奮堅守濮陽,率部二萬人趕至宛城救援,領英與楚月正在攻打,聞知朱玉率軍回救,領英笑道:“吾正是令其回師也。如今敵軍回援宛城,濮陽必然空虛,我可回師一舉而攻下。然後再定冠軍、比陽敵軍,三處皆可得也。”

於是與楚月又率兵繞道而行,避開朱玉人馬,向濮陽殺來,朱玉軍撤,郭奮兩萬人難以堅守,領英又與楚月率萬人從側面攻擊,郭奮遂不能敵,只好棄守濮陽向

宛城靠攏,領英命武兼文率騎兵截擊之,郭奮軍遂大敗,被俘虜數千人,數千人又走散,郭奮引萬餘敗兵,奔至宛城堅守。

領英遂集合眾將,道:“今濮陽已得,我軍可駐濮陽,以牽制宛城守軍。然後分兵擊冠軍、比陽二縣,即可為我所攻取也。”

於是令武兼文引兵擊冠軍縣,楚月引兵擊必陽縣。二處守軍,已經不支,現在荊州又添兵前來助戰,更加不敵。於是公孫車棄守比陽,其部萬餘人為荊州軍所截擊,俘虜大半,率數千人奔至宛城。冠軍縣寇遁所部,亦不能守,寇遁欲要歸宛城,卻被荊州軍截住去路,只好率殘部七千餘人向北而逃,走入司隸境內。

領英遂召集諸將,道:“今朱玉兵敗,必然退居宛城堅守不戰。我正好可壓制其軍,別遣他軍從兩翼出擊中原也。今宛城可圍而不攻,只宜鉗制其不能出城外援。我軍若進至河南,威脅洛陽,公孫霸必然震動,吾料其必然從漢中撤軍前來救也。”眾將皆佩服潛龍軍師神機妙算。

於是領英令章武率中軍三萬人從濮陽進至宛城,列陣城下,以牽制城內朱玉部。再令武兼文、展鴻率步騎二萬人,繞過宛城,進入司隸,兵鋒逼向洛陽。令劉虛、左超二人率兩萬人從南陽魯陽縣而進,兵鋒亦指洛陽。

趙山輔佐章武,獻計將其三萬人馬分成二十餘營,從四面圍住宛城,互相呼應,只要宛城內部軍馬出城,即一齊攻擊圍困。朱玉見之,遂不敢出。

朱玉在宛城聚集敗兵,尚有三萬餘眾,於是聚眾堅守宛城。聞報荊州軍已經進入司隸境內,郭奮、公孫臣皆請朱玉發兵前去救援洛陽,朱玉道:“如我發兵前往救援,宛城必然不守。彼軍再進,燕軍將難以抵敵。吾軍只要堅守宛城,牽制敵軍主力即可。洛陽尚有數萬軍可以禦敵,只要堅守一月,主公大軍必然來救援。若分兵救之,宛城既不能守,我軍恐有失敗之虞也,我軍若敗,洛陽將危。”於是傳令,全軍堅守宛城,有敢言撤軍北上救援洛陽者,即軍法從事。

洛陽聞報荊州軍入寇,太子公孫貴驚得手足無措,大罵朱玉道:“朱玉受父皇重託,以六萬重兵駐守宛城,如何不能盡力,使賊軍至於都城之下?今番似此如之奈何?”

皇甫照奏道:“殿下且勿要驚慌。荊州賊軍,不過數千軍犯境而已。殿下今今可命衛尉所統領羽林軍護衛洛陽,然後命豫州發兵相援。如殿下不放心,還可報知陛下,請其回師相救。”

公孫貴道:“先傳信報與父皇。”

然後發書公孫彪,命其發兵援助洛陽。即命吳江,部署三萬羽林軍,護衛洛陽。

公孫彪接到命令,遂遣大將鍾方,領三萬步騎,迅速馳援洛陽。

武兼文與展鴻二人所領兩萬軍,甚為精銳,二將又勇武非凡,所到之處,皆不能抵擋,於是武兼文與展鴻所部,推峰直進,數日之間,便到達陸渾,距離洛陽不過百餘里。劉虛與左超所部,亦推鋒至新城,兩軍於嵩縣會師。稍作休整,又聚集四萬人馬,向洛陽推進。

領英見章武有趙山相輔佐,便令楚月引萬軍,打自己旗號,詐稱五萬,領英也藏在楚月軍中,也向中原進發,一時間洛陽城內風聲鶴唳,公孫貴聞知潛龍率軍進入中原,坐臥不安。吳江雖然統領羽林軍,然卻實在無領兵作戰經驗,懼怕荊州兵聲勢,恐為荊州軍所殲,亦不敢令羽林軍出洛陽拒戰。只是將三萬羽林軍緊守洛陽。鍾方所部,尚在途中,又為荊州疑兵所阻,忽然又接得軍報,說揚州軍數萬將犯境,鍾方大驚道:“如揚州賊軍趁虛來攻當塗,恐江淮之地,將被賊所佔。吾不能不先救當塗。”於是又從半路折回。

公孫貴問皇甫照道:“今番如此情形,只有父皇回師方可救也。此時可讓父皇回師否?”

皇甫照道:“如欲保洛陽萬全,只有陛下回師方可也。今長安等處,兵馬皆已經調至漢中前線,中原甚是空虛。如陛下不來援救,恐朱玉所部將將全軍覆沒,若朱玉軍不在,洛陽將不能抵禦荊州賊軍。荊州賊軍之意,在於為漢中偽王分解軍勢也。只可惜陛下此時已經佔據漢中,漢中偽王即將剿滅。然老臣以為,與此相比者,救援洛陽當為先也。”

公孫貴遂令快騎飛馬傳報公孫霸,言荊州軍大舉進犯,敗朱玉,困其部於宛城,荊州賊軍數萬,兵鋒推至洛陽郊外,都城危急,恐將不守,請父皇速速回師救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