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建華夏領群英 第122章 領英奉命取荊州
章節報錯
荊州刺史高涉不欲從漢中王檄文之命,其弟襄陽太守高舉又自持荊州有軍馬十餘萬,力言以兵據益州。荊州諸文武,雖然有不同意見者,皆不敢與高舉相爭。高涉受其慫恿,隨即下令荊州不從漢中王,如益州軍馬進犯,即以兵拒之。高涉又致書揚州刺史車安、交州刺史趙安國等,說益州將吞併荊、揚、交,請一起發兵拒之。
荊州長史左浚聞言,退而與其子左超道:“今荊州將有兵戈起,你可閉門在家讀書,不宜與賓客友人來往也。”
左超愕然而問何故,左浚嘆氣道:“今漢朝宗室傳檄東南,欲聯合共扶漢朝。主公不肯,欲起兵相拒,此逆形勢也,主公畢敗。為父不能阻止,亦不忍你陷於其中,枉費才學。”
左超聞言,乃不再問。果不數日,高舉差人召左超于軍中效力。左超散發躺在床上,氣喘吁吁道:“吾正病,不可前去。”來人報知高舉,高舉見之,只好作罷。
南郡太守展寅,聞知此事,也囑咐其子展鴻,勿要在軍中任職。展鴻遂託言前往蒼梧省親,高舉令人來召,展鴻不在家中。
左超與展鴻,荊州少年才俊,兼備文武之資,少年時期便成名於荊襄。現在二人年齡已長,皆出任地方職務。
建夏檄文傳至揚州,刺史車安讀畢,與長史劉察、水師都督諸葛笑峰道:“二公以為漢中王如何人也?今番檄文至此,吾該從之否?”
劉察奏道:“西城侯今據益州稱王,欲效仿高祖、昭烈之事也。今北方梟雄欲將篡國,主公且不必先問漢中王為如何人?在下有一問相問主公,如公孫氏也以此檄文傳檄揚州,主公該作何選擇呢?”
車安道:“吾領揚州,為大漢鎮守疆土也。當從漢朝,豈能從叛賊?”
劉察道:“當今公孫氏、第五均與漢中王,皆自立為王,若以漢朝制度論,皆為反叛也。”
車安道:“若如此,揚州該如何應對?”
劉察道:“公孫氏稱王者,乃在覬覦漢朝,其反叛明矣。第五均稱王,乃在欲代漢自立,亦國賊也。然西城侯稱王者,先有漢朝宗室之正統,後又復興漢室之大義。雖然未經朝廷欽命,自立為王,為一時權變也。誰為叛賊,此一目瞭然也。”
車安道:“依照長史之見,漢中王果能誅賊興漢,安定天下否?”
劉察乃伏地而奏道:“稟主公,西城侯為先皇嫡長子,本該就承繼大統。且其英名仁德,海內有名。當今漢室諸侯,能率領諸侯除賊復漢者,唯此一人。其在漢中招賢納士,賢才良將皆紛紛投歸。現今之勢,雖不及公孫氏、第五均等,然以在下預料,取天下者,必定此人也。在下與西城侯同為漢室子孫,今日之言,當舉賢不避親。今西城侯稱漢中王,主公宜尊之。請主公從漢中王之命,則大漢幸甚、揚州幸甚。”
諸葛笑峰又奏道:“末將先父,臨終曾有言與末將道:待漢朝明君出現,你二人當相助率揚州歸之。今漢中王者,正是明君之象也。主公可從其命。”
車安乃嘆道:“二公皆末見過漢中王,卻有此等傾慕之心。二公皆吾之心腹倚重,吾即便不信漢中王,也不能不信二公之言也。”隨即決定從漢中王之命。並遣使者馳書相報於建夏,願以揚州歸屬其麾下,聽其號令。
建夏在漢中接得揚州刺史車安書,大喜。即發書相報車安,不敢言揚州為其麾下,乃以兄弟相稱之。
荊州末回書,建夏已經使人探得荊州正在調集軍馬,操練水軍,將準備引軍相抗,不從號令。建夏遂問文雄道:“今荊州不從孤命,整軍相拒,該如何取之?”
文雄道:“潛龍先生已經有所準備,如荊州不從,即可以軍威臨之。”
建夏道:“荊州與益州勢力相當也。如以兵取之,未知順利與否?”
文雄大笑道:“殿下以二郡之地取益州,今據益州尚不敢取荊州乎?以愚弟觀之,潛龍先生腹有良謀,深諳兵機。荊揚二州,皆無其敵手。今既然準備齊當,潛龍先生必然成竹在胸。請殿下勿要疑慮,公孫氏尚與第五均爭奪潼關,無暇顧及東南,此正是取東南良機也。”
建夏聞言,遂安然道:“孤非信不過潛龍先生,亦非疑慮,乃聽取多方之言論也。”隨即又令人問於趙山,趙山回書,言此時良機,不可錯失。荊州雖軍馬眾多,然無善用之人,必將為益州取下。
建夏於是意決。乃下王命,敕命軍師將軍徐圖為都督益州軍事,假節鉞,率領川中水師步騎東取荊州。
領英受漢中王敕命,即定下取荊州之策。令漢中水師八千人,由趙山、武兼文統領之,從漢水順流而下,觀其形勢取下襄陽。封傳車率漢中步騎一萬人,從陸路取荊州。再令獨孤虎與川將李超率步騎二萬人,從蜀中東川江北出荊州。自與川中將領冉輝、王節、張寵等率訓練精熟水師三萬人,沿長江順流而下,出三峽前往荊州境內而來。領英都督節制諸路軍馬。
於是領英聚集諸將,擇日出師。領英所造大船三十餘艘,其中最大者為帥船,帥船上立漢中王旗號,每船可載軍士三百人。中船百艘,小船舢板之類數百隻。起初造船之時,蜀中有人問領英道:“荊州水軍有六萬之眾,戰船千艘。今軍師只造數百舟船,水軍三萬人,如何夠用呢?”領英笑道:“益州取荊州,此些戰船足矣。吾唯恐多造,浪費財力。兵貴在精而不在多,益州三萬水師,訓練精熟,深通水戰,足以應付荊州水師。多用舟船兵馬,只贈浪費而已。”蜀中眾人,聞言驚奇。
順安24年十月丙寅,領英率蜀中兵馬五萬人,水陸兩路進軍,自白帝、魚腹浦出三峽,奔秭歸而來。封傳車、趙山、武兼文率兵近二萬人,順漢江而下,出房陵,取荊州南陽郡。前將軍陳章武領兵三萬,駐守上庸境上,北防公孫霸宛城軍,又南為漢中軍相呼應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