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建華夏領群英 第四十二章 奮威將軍平扶余(下)
章節報錯
奮威將軍王縱橫出兵數日,便在渾河大破扶余軍,帶方郡守公孫武聞報,目瞪口呆,從床上跳起道:“此人是何神助也!吾領遼東健卒數萬,接連遭敗,不想此人一舉成功!何其神速也!”驚歎不已,遂傳命,令遼東郡出兵接應縱橫軍,收取失地,安置輜重俘虜。
縱橫遂整頓三軍,對部眾道:“扶餘國主正在玄菟郡中,此距離玄菟,不過百里路程,兵貴神速,趁其大敗之際,軍心慌亂,我可一鼓作氣,多樹刀槍旗幟,虛造軍勢。扶余人勇而少謀,見之必然驚懼。我趁勢而攻之,則玄菟可收復也。”於是以萬餘鐵騎為前部,後面五千人,皆手執旗幟刀槍,分雜湊陣而進。又派飛騎請公孫武后軍速往玄菟開拔。
扶餘國主在玄菟郡,正在驚疑間,忽報漢兵將至。扶餘國主急登城頭看時,只見漢軍萬餘騎,馳騁而來,後面旌旗如雲,槍刀如水,正不知多少兵馬。距離不過五六里,心中驚疑不定。忽然又接到軍報:遼東郡軍馬正向玄菟開來,一日之間即可到達。扶餘國主大驚,見精銳已失,雖然手下尚有數萬眾,然敢戰者不到三分之一,懾於漢軍如此氣勢,扶余軍都懼怕不敢接戰。扶餘國主遂下令收拾城中金銀財帛,裝了千餘車,令萬餘人搬運,餘下守城,待千餘車財物運至扶餘國境內之時,即棄城而逃。
縱橫領兵,進至城下。看旗幟刀槍甚密,城上守備甚嚴。於是在城外圍紮營,令後軍舞動旗幟,重重擂鼓,驚擾城上。
扶余軍聞之鼓聲陣陣,見城下漢軍,人喊馬嘶,欲要攻城,皆心驚膽戰。如此驚擾了半日。公孫武后軍兩萬人即將開至,縱橫遂命大軍攻城,一齊鼓譟吶喊,萬箭齊發,扶餘國主見之,忙退至城中,問千餘車輜重可到國境了,報說方行得六十餘里,離扶餘國還得半日路程。扶餘國主遂命道:再堅守兩個時辰,即棄城回扶餘國。
漢軍後隊也到達城邊,列陣相助攻城。扶餘國主命城上萬餘守軍竭力抵抗之,應戰一個時辰,方稍稍殺退。不到一刻,又見漢軍組佇列陣,準備第二輪攻擊。城上箭矢,已經快用盡。只見漢軍數萬人,架起雲梯,如潮水般圍湧而來。相戰不到半個時辰,城上守軍已經箭矢用盡,眼看城破在即,扶餘國主遂帶萬餘人,開後城門衝出,棄了玄菟,逃回扶餘國去了。
縱橫隨即令軍進城,安撫軍民。收復玄菟,然後再遣軍追擊扶餘國國主,扶餘國主領騎兵前逃,後面數千步卒皆被殺散或俘虜。扶餘國主逃回國境時,其三萬餘部眾,還剩得萬餘人。在國境之處設定陷坑,毀掉道路隘口,然後保護財寶,連夜撤回國中。
縱橫遂又率兵收復遼東諸地。於是遼東平定,自出兵至現在,不過半月時間。一戰破敵,震動遼東。高句麗畏懼漢軍之威,遂也收兵退回國中,並遣使通款漢軍,進獻財寶,願作藩屬。
縱橫留軍駐守玄菟、樂浪、帶方等地,然後引本部萬人班師,至遼東郡,公孫武置酒相謝道:“將軍神威,可為當世無雙!漢朝有將軍如此,諸夷必不敢小覷遼東。”縱橫聞言,默然不語。公孫武又問道:“將軍班師回幽州,吾必然上奏主公,報將軍此番大功,主公必然重用將軍也!”縱橫嘆道:“多謝太守好意,然軍務在身,不得久做逗留,就此拜別了。”於是飲酒畢,即領軍馬回幽州薊城。
遼東平定,公孫霸接到捷報,大喜,擊掌大笑道:“此番真可揚我軍之威!”又見縱橫半月之間即平定扶余,一戰而破,如此神速用兵,古之名將,亦不過如此。沉吟歎道:“吾若有子如此,何愁天下不歸我公孫氏呢?”遂問長史皇甫照:“先生有識人之名。今奮威將軍建此大功,皆先生推薦之力也。今其得勝而歸,吾將如何撫慰之?”
皇甫照答道:“在下觀之,奮威將軍為人,知恩必報,忠心為國。今番是戴罪立功,若主公賞之,其必不受。在下竊以為,奮威將軍雖能不計生死為國驅遣,然恐未必會如此為主公出力也。”
公孫霸喟然長嘆道:“吾亦有此認為,其人忠心於漢朝,見吾並中原之地,心中有所不滿耳,故不能為吾用。如不能為吾所用,吾當除之,以免後患。”
皇甫照道:“主公且勿多慮。其一人雖勇,縱不為我用,也無礙大局。今番彼建功歸來,還尚需安撫人心。其他之事,願主公日後再做處置。”
公孫霸在真定得報縱橫班師,在幽州交割了軍馬。隨即令飛騎傳刺史命給縱橫:盡赦前罪,復其軍職,賞賜金銀千兩。並將戰功申奏朝廷,頒佈天下,望其能領軍鎮守幽州,防範胡騎。
縱橫班師至幽州,交割了軍馬。至薊城來見公孫虎,公孫虎置酒為賀,席間問道:“將軍建此大功,北方響震。主公已經赦免將軍之罪,又官復原職,賞賜重金矣!將軍心中難道不歡喜嗎?”
縱橫停杯不飲,嘆氣道:“我受主公知遇之恩,方得有今日,不敢言歡喜。我今番平亂遼東,正是報主公知遇之恩也。亦不敢論功行賞。今番交割兵馬,但願得主公赦免罪過,吾將不再為將,退而當一布衣百姓耳。”
公孫虎愕然而驚,問道:“將軍吃醉了乎?何出此言?我觀將軍不過三十餘歲,正是建功立業之良辰也,如何此般消沉呢?”
縱橫感慨良久,方對公孫虎道:“吾所言,皆是實話。還煩請上將軍代為轉告主公。吾心中煩亂,真不堪再為將。”
公孫虎見之,驚疑不已,然而也難再勸。只得依照縱橫之言,上報公孫霸。縱橫即去了軍職,收拾行裝,公孫霸所賜金銀,亦都不受。單槍匹馬,回漁陽家中去了,家中老母尚在,縱橫就歸田鄉下,奉養老母。公孫霸聞知,見其心如此,也就不再勉強,又賜一些金帛良田給其母,縱橫推辭不過,只得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