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建華夏領群英 第18章 王師潰敗走潼關 宿將奮威下三河(第2/2頁)
章節報錯
張瑜道:”兵者,詭道也。吾若盡出城中軍,則安城將處於危險之境。如為齊軍所乘,我軍不能還,則將陷於進退無據境地。安城若失,我軍必敗。之所以以弓箭手射住齊軍,是吾預見齊軍背後尚有重兵潛伏也。切不可出戰,堅守為上。”
魚崇不甚懂軍事,見張瑜如此說,以為是張瑜懼怕齊軍,為自己開脫。也沒看到齊軍背後有重兵。見張瑜不聽自己,於是心中憤恨,暗暗發書與朝廷,言張瑜畏齊兵威,膽小怯戰,首戰即失利。
於是朱糟與張莽又用天子之名下詔責之,令其在半月之內,出戰破齊軍。
張瑜接詔,說道:“敵軍兵鋒正旺,我軍士氣尚未養成,軍資糧秣亦不齊全。如何相戰?若戰之,必不勝。”於是上書解釋,剖明原因。
朱糟只聽魚崇之言,以為張瑜怯戰。欲不許,張莽說道:“太尉之言,甚亦有其中道理,且寬限之。”於是下詔令,待軍會合齊,一月之內,必須出戰齊軍破之,若違詔命,撤職查辦。
張瑜接詔書,遂準備備戰。在安城布兵五萬,安城之西面亦屯兵五萬,剩餘兵力,分佈周圍,扼守隘口,朝廷援軍亦到,留作機動支援。八月中旬,張瑜還未出戰,朝廷又連下令催戰。
此時齊王在安城周圍已經部署停當,又調得後援兵力數萬,正在路途中行軍趕來。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八月中旬末,朝廷在此下達催戰詔書,張瑜於是決定與齊軍決戰。
雙方各領十萬餘重兵,在安城下排開陣勢,兩軍相遇,張瑜數齊王之罪,即便令擂鼓進軍,齊王下令出兵接戰。於是兩軍廝殺,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從早晨到傍晚,殺得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仍然難解難分。
張瑜在城上坐定,指揮諸將,雙方已經在安城之下廝殺了一天,各自折損萬餘。張瑜見戰況慘烈,甚為震驚,欲速解決戰鬥,遂再抽調駐守城西五萬部隊中三萬人,分成三隊,依次投入戰鬥,而齊王亦投入後備兵力,雙方輪番在安城下廝殺,日夜不停,戰況之激烈,令人聞之驚懼。
雙方廝殺多時,張瑜雖然折兵數萬,然而齊軍折損亦相當,寸步不能前進。齊王止步安城,正在猶豫之間,齊王援兵數萬人趕到。於是齊王大喜,暗布重兵在後,又繼續攻打安城,然後佯敗而退走。
張瑜見齊軍與以往有所不同,已經猜知其有援兵到。見齊軍退去,於是下令收兵,堅守安城不戰。魚崇見之;問道:“眼見齊軍將破,太尉如何又收兵不戰?”
張瑜道:“齊軍援兵已到,若再戰之,我軍將敗也。”
魚崇道:“一月期限將到,太尉如不能破其軍,如何向朝廷交代?太尉如此畏懼齊軍,則終將難破齊軍也!”於是以監軍令逼令張瑜再戰齊王。
張瑜不得已,前有朝廷詔書,現有形勢所迫,不得不戰。於是與齊王再戰與安城,混戰多時,齊王后面精兵數萬,殺入陣中,張瑜軍遂亂,潰退安城,齊王趁勢用大軍攻之,於是安城不敵,陷於敵手。安城周圍部署皆亂,張瑜帶領潰敗之軍,西撤退至洛陽。豫州安城遂為齊王所奪取,中原門戶洞開。齊王再整軍士,乘勝追擊,連下東郡、河內、河南諸君縣,兵臨洛陽,張瑜軍不能抵抗,皆望風而走。張瑜見此形勢,亦知難敵,洛陽四面無險可守,只好一敗再敗,又棄洛陽,退守潼關,中原三河地區,遂為齊王佔據。
敗報接連傳來,朝廷恐慌不安。張莽聽得洛陽已經失去,齊王已經佔據河南,驚得語無倫次,手足無措,朱糟亦心下驚恐,坐立不安,朝堂之上,兩人互相指責,不知如何處置。
只見太常卿和玄出班奏曰:“今勢已危急,臣舉一人,可詔命其替代張瑜,率領王師,戡平叛亂。”
張莽、朱糟聞言,心神稍安,問太常卿道:“太常卿所舉薦,為何人也?”
和玄說道:“臣以為,非此人不能抵擋齊王也。臣願以全家為擔保,舉薦此人。”